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32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261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以CO39为背景的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与稻瘟菌生理小种ZC13(菌株97-151a)组成的3类典型非亲和性互作,以亲和性互作为对照,对各互作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全非亲和性互作C101A51/97-151a、高度非亲和性互作C101L AC/97-151a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C104 PKT/97-151a,POD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明显升高,48h前达到高峰,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7d完全显症时,幅度基本与各互作非亲和程度呈正相关;亲和性互作CO39/97-151a接种后40 h POD比活性才开始升高,4~6 d达到高峰,峰值也较大。3类非亲和性互作PAL比活性在接种后0 h或16 h开始较明显升高,整个互作中形成3~4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中PAL比活性一直明显下降。3类非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升高,基本一直保持升高趋势,在40 h前幅度较大,并形成1~3个较高的峰;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大幅度升高直至完全显症,48h后幅度远高于非亲和性互作。3类非亲和性互作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在24 h内开始较明显升高,在48h前形成2~3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在接种后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即开始升高,在48h后显著高于非亲和性互作。讨论了POD、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参与水稻抗稻瘟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不同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用200μg/ml中生菌素55℃温汤药液浸种,自然降温,秧田3—4叶期和移栽前5d各用30μg/ml中生菌素处理后,于成株期剪叶接种白叶枯病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前期处理,于成株期接种白叶枯病菌时,高抗、中等抗性和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3种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中等抗性品种酶活提高最多,接种24和48h,3种酶活性较清水对照分别增加26.92%、26.74%、24.06%和7.09%、1.31%、1.60%。盆栽试验表明,中生菌素对中抗品种的防治效果最好,达58.4%。说明中生菌素对水稻防御酶活性的诱激作用是其防治白叶枯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表达调控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EC4.3.1.5)是催化苯丙烷代谢途径第一步反应的酶,也是这个途径的关键酶,对植物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根据有关文献综述了植物PAL的分布与定位、酶学性质,总结了生长发育、钝化因子与调节因子、末端产物等内部因素及光、温、机械损伤与生长调节剂等外部因素对PAL的调控作用,得出外部因子是在转录水平上对酶活性实施调控的结论,并运用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阐述了其调控机理。还着重阐述了PAL酶在果树上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及在果树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机械损伤诱导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机械损伤诱导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研究现状,包括机械损伤诱导PAL活性与虫害诱导的区别、机械损伤信号的转导、PAL酶及其基因的诱导等。对机械损伤诱导植物PAL活性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植物氨同化以及烟草中苯丙氨酸代谢、脯氨酸代谢、美拉德反应及其与烟叶风味和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烟草氨基酸代谢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氨基酸对烟叶品质和风味影响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龙眼PAL基因的序列,并研究该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采用反转录PCR获得PAL的保守序列,然后利用RACE法克隆PAL基因的3'cDNA和5'cDNA序列,再利用DNAMAN软件拼接获得PAL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以actin基因作为内参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PAL基因在4个龙眼品种嫩叶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克隆得到Dlpal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2 532 bp,开放阅读框为2 101 bp,编码83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2.259 ku,等电点为7.38。BLAST比对结果显示,该序列与其它物种的PAL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Dlpal基因在4个龙眼品种‘乌龙岭’、‘松风本’、‘立冬本’和‘石峡’的嫩叶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其中在‘立冬本’中表达量最高,在松风本中表达量最低。初步证明PAL基因在不同品种的龙眼叶片中的表达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低磷胁迫对玉米叶片色素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以4个基因型玉米为材料,研究了低磷胁迫下玉米叶片色素和形态变化及其内部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玉米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紫色素和叶绿素/红色素均减少,其中基因型"7922"和"掖107"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紫色素和叶绿素,红色素减少幅度较大,为高磷条件下的0.4~0.8倍,且减少幅度高于"178"和"*082".低磷条件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黄酮含量均增加,其中基因型"7922"和"掖107"为高磷条件下的1.5~2.0倍,增加幅度高于基因型"178"和"*082"."7922"和"掖107"的叶宽和鲜重在两个供磷水平下差异显著,"掖107"的叶片主叶脉直径和总叶片数差异显著.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叶宽和主叶脉直径变小,鲜重和总叶片数减少.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色素和形态变化差异显著.初步推测,"7922"和"掖107"不耐低磷, "178"和"*082"较耐低磷.  相似文献   
8.
利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 FACE)平台, 研究了低氮(LN)和常氮(NN)水平下,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叶片酚酸类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对小麦叶片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阿魏酸和香草酸含量的影响随供氮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低氮下小麦通过提高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30.1%)而使其含量均显著增加, 增幅分别达33.7%、119.6%、26.7%、39.9%和28.6%; 而常氮下PAL活性和酚酸类含量变化均未达显著水平.可见,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酚酸类物质代谢的影响受氮水平的调控, 在未来CO2浓度升高条件下, 选择适宜的施肥水平将显得更为重要.此外, 总酚含量与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阿魏酸和香草酸等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且总酚含量变化的79.6%~151.4%是由这几种酚酸含量变化引起的, 说明CO2浓度升高使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阿魏酸和香草酸等含量增加是总酚含量增加的直接原因.低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将通过改变酚酸类物质代谢而间接影响小麦与伴生杂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播量、播深和镇压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小麦品种济麦22冬前出苗率、春季分蘖和单株次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极显著影响小麦次生根、分蘖数和出苗率,对以上指标作用力分别达到65.52%、54.02%和35.46%;镇压极显著影响出苗率,作用力达23.48%;播量、播深和镇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播深与镇压的交互效应表现为播量越大其交互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山桃稠李果实为试材,在山桃稠李的果实转色期采集果实,测定了不同采样时期果实的总花色苷、花青素-3-葡萄糖苷、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含量,确定了果实从转色期至成熟期花色苷含量与PAL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山桃稠李果实从转色期至成熟期总花色苷与花青素-3-葡萄糖苷均表现为增长趋势,成熟期含量最高;PAL对花色苷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花青素-3-葡萄糖苷与花色苷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