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32篇
  免费   804篇
  国内免费   960篇
林业   1606篇
农学   358篇
基础科学   94篇
  994篇
综合类   6059篇
农作物   226篇
水产渔业   9448篇
畜牧兽医   2033篇
园艺   214篇
植物保护   464篇
  2024年   241篇
  2023年   618篇
  2022年   617篇
  2021年   581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392篇
  2016年   485篇
  2015年   464篇
  2014年   753篇
  2013年   851篇
  2012年   1013篇
  2011年   1071篇
  2010年   1015篇
  2009年   1071篇
  2008年   1130篇
  2007年   1054篇
  2006年   991篇
  2005年   929篇
  2004年   576篇
  2003年   490篇
  2002年   441篇
  2001年   429篇
  2000年   254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303篇
  1996年   275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92篇
  1993年   307篇
  1992年   311篇
  1991年   312篇
  1990年   207篇
  1989年   198篇
  1988年   213篇
  1987年   184篇
  1986年   190篇
  1985年   133篇
  1984年   139篇
  1983年   131篇
  1982年   119篇
  1981年   113篇
  1980年   120篇
  1979年   69篇
  1978年   60篇
  1976年   49篇
  1975年   52篇
  1974年   5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NO~-_2-N)浓度,同时明显减少了上下水层的溶解氧差异,对打破水体上下分层具有明显效果;进行生态修复的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逐渐由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向桡足类的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和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转变,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生态修复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综合结果来看,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能显著降低湖泊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打破水体上下分层状态,同时使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明显降低,使其物种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较为合理且高效的石漠化植被修复的治理模式,为今后选择治理石漠化的植被组合提供参考依据.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设置样地,选择3种治理模式:模式一为针叶林(马尾松、柏木),模式二为阔叶林(壳斗类,杂灌),模式三为灌木林(荚蒾、杂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模式二治理下的土壤呈弱碱性,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其他2种模式,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罗尔斯通氏菌菌属(H16)、Gaiella、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Haliangium、子囊菌门(Ascomycoat)、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其优势菌属,且与土壤中大多数营养物质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石漠化治理效果表现为模式二>模式一>模式三,所以模式二的石漠化治理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高寒草甸天然草地补播乡土物种对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异针茅(Stipa alien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溚草(Koeleria cristata)、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扁蓿豆(Melissitus rutenic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混播组合,于201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天然草地上进行补播。试验采用方差比率法(Variance ratio,VR)、M.Godron贡献定率法(Contribution law)以及生物量稳定性分析方法,结果表明:5种组合补播后使得群落联结性降低、生物量稳定性增大,群落整体稳定性增强,正向着稳定方向发展;5种组合中,组合D (扁蓿豆+星星草+垂穗披碱草+异针茅+溚草)的生物量稳定性最大,是对草地恢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本试验筛选出了对草地生态修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为草地保护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在水产养殖期间,需合理控制鱼类性别比例,以此提升水产养殖收益,实现效益最大化,但对于部分鱼类而言,在自然生长期间将出现性别转变现象,为保障水产养殖效果,应做好鱼类性别控制.基于此,首先阐述了鱼类性别转变现象,分析鱼类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讨论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并以罗非鱼为例,探讨性别控制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7年周年的鱼类调查监测数据,菜子湖目前共有鱼类60种,隶属于8目14科41属。与历史记录相比,菜子湖山溪河流性和江湖洄游性鱼类的数量及其占比均有明显的减少和降低。为了有效保护菜子湖的鱼类多样性,本文提出了4个基本策略:制定鱼类资源保护政策法规,严格渔政执法;整治水质污染和生境破坏,加强湖泊管理;科学监测环境和鱼类资源状况,对湖泊进行实时预警;开展湖泊自然的生态和水文修复,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8.
9.
白淑清 《水产科学》1992,11(4):24-27
我县是国家商品鱼基地,1985年以来,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池塘养殖密度逐步增高,外进鱼苗数量多,来源广,给鱼病的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县流行危害最大的鱼病数指环虫病。其病源有的来自南方鱼苗,如鲤鱼的坏鳃指环虫(Dacfylogyrus vasfafor)。1984年6月,我县从江苏省镇江市水产养殖场运入鲤鱼乌仔300万尾,分布在全县33个养殖点。由于当年该场鲤亲鱼曾患指环虫病大批死亡,我们  相似文献   
10.
建鲤是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中心研究的养殖鱼类杂交选育的又一个优良养殖品种。它具有生长快,含肉量多,肉质好,易起捕和抗病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为了使这一优良品种的优良属性能尽快转化成生产力,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制种途径是必要的。我所于1990、1991年进行了建鲤池塘自然繁殖制种试验,现将试验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