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9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5篇
水产渔业   269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配制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比例分别为0%、10%、20%、30%的4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200 d后,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部分鱼粉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和鱼体组织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比例的升高,俄罗斯鲟的末重、增重、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先上升后下降,饲料系数先降低后升高,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2)实验结束时,俄罗斯鲟肌肉、肝脏和鱼鳔的氟浓度低于检测限,但鳃、皮、脊骨和背骨呈现剂量浓度效应,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在俄罗斯鲟饲料中加入10%比例的南极磷虾粉时获得最佳生长效果和较低的组织氟累积。  相似文献   
2.
长江常熟溆浦段中华鲟幼鱼出现时间与数量变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2009年,依托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长江常熟溆浦江段的渔业资源监测网(定置张网),对降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每年主要于5-7月在常熟溆浦江段出现,出现时间平均86.6 d(n=8),所采获样本(n=8)全长、体长和体质量年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2~40.1cm、23.2~33.5em和70.7~314.8g.各年采获样本数量差异较大,从2002至2009年呈现出较明显的递减趋势,各年采获样本数量最多的旬也不一致,变化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从幼鲟生长来看,不同年份相同时期采获样本的规格差异较大,同一年份同一时间采获样本的规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三峡工程截流以前进行比较,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出现的时间没有明显变化,但出现较高数量比例的时间由以前的6月变为5月中下旬和6月,幼鲟规格较截流前也有较大变化,推测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和三峡工程截流所导致的水文状况的变化.分析认为,水文状况可能是影响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基因的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冬梅 《水产学报》2003,27(3):239-244
为了研究鱼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的功能并探索其在水产品加工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将改造后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cystatin C cDNA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BV220,构建表达cystatinc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该工程菌经温度诱导、SDS—PAGE检测,在约12.4kD处有一特异蛋白带,该特异蛋白的含量约为菌体总蛋白的25%。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经洗涤、溶解、透析、复性后纯度为85%,实现了中华鲟cystatinC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木瓜蛋白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cystatinc具有明显的酶活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3种方式。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池塘养殖方式,其中网箱养殖的成鱼有最大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工厂化养殖中华鲟成鱼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生产运行成本,同等生产规模的投资成本和生产运行成本为网箱养殖的2~3倍,不宜大规模推广,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山溪、水库进行自流式流水养殖;网箱养殖投入产出比高,能源消耗少,节约水资源,养殖中华鲟的生长速度、成活率、资金投入的效益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中华鲟成鱼养殖方式。池塘养殖中华鲟成鱼虽然投入和成本低,但养殖成活率低,效果差,不宜大量采用。试验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单位面积载鱼量均较低,规格1~3kg的个体,养殖时的有效载鱼量控制在10kg·m-2左右较适宜,不宜超过15kg·m-2。  相似文献   
5.
施氏鲟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水温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幼鱼为黑龙江捕获的野生亲本经人工繁殖、培育所得,8月龄,体长(32 63±1 80)cm,实验周期35d。实验设计了4个水温处理组,实验水温分别为17℃、20℃、23℃和26℃,实验观察到,生活在不同水温环境中的幼鱼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养殖在23℃温度环境中的施氏鲟幼鱼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幼鱼,水温对施氏鲟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食物转化率(FCR)和摄食率(FR)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二次回归曲线来描述,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12 933+1 418T+(-0 033)T2,摄食率与水温的关系式为:FR=-5 324+0 719T+(-0 016)T2。根据回归方程,求得施氏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1 53℃,最大摄食率的水温为22 33℃。结论认为,施氏鲟在水温17~26℃都可摄食生长,但在20℃时最适宜;同时证实,施氏鲟最适生长温度要低于其最适摄食温度。  相似文献   
6.
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刘鹏  庄平  章龙珍  王斌  闫文罡 《海洋渔业》2007,29(2):120-127
研究了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精子的生物学特征及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西伯利亚鲟的产精量为113.67±39.86 ml,精子密度为(6.49±3.10)×108/ml,精子活力为(85.4±9.5)%,精子寿命为353±23 s。精子密度与精子快速运动时间、精子寿命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用方程分别表示为:y=1.0384x+1.5089(R2=0.7325);y=2.9069x+74.289(R2=0.6967)。结果表明精子密度可作为一项精子质量评价的标准。通过比较西伯利亚鲟精子在不同稀释液、不同抗冻剂和抗冻剂浓度、降温速率、解冻温度下的保存效果,结果表明:配方2作为稀释液,18%甲醇作为抗冻剂,二步法超低温(-196℃)冷冻保存精子,40℃水浴解冻取得最好的冻后活力,解冻后活力为(51.8±5.8)%。西伯利亚鲟授精的最佳精卵比为106∶1。在此精卵比下用冻精授精分别得到了(72.3±3)%的受精率和(52.9±4.1)%的孵化率,其中受精率与鲜精没有显著性差异,孵化率与鲜精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不同脂肪源对施氏鲟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水平均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油脂(添加水平均为6%)配制成6种试验饲料,投喂施氏鲟幼鱼7周,分析脂肪源对幼鱼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GPT)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猪油组、葵花籽油组和氧化鱼油组幼鱼的TG和TC都高于鱼油组、混合油组,而其HDL-C、TC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混合油组。表明猪油、葵花籽油和氧化鱼油都不利于鲟鱼的脂肪代谢;而鱼油能够调节和平衡鱼体内的脂肪代谢,降低体脂和肝脂的含量,有利于施氏鲟的健康生长。这与不同油脂具有不同的脂肪酸种类和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8.
延迟投饵对杂交鲟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baeri )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8个处理组,每组100尾(各设2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6 d(对照组)、8 d、10 d、12 d、14 d、16 d和18 d开始投喂冰冻卤虫和碎水蚯蚓(以质量比1:1混合),5 d后只投喂碎水蚯蚓。第8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17 ℃,实验周期30 d。结果显示,仔鱼于孵出后8日龄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左右是仔鱼开始加速生长的关键时期;12日龄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随起始投饵时间的延迟,仔鱼的全长、湿重、干重和粗蛋白含量下降,鱼体水分含量则随之升高。但对照组、8日龄及10日龄起始投喂组之间的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14日龄及其以后各起始投喂组仔鱼的生长和鱼体生化成分则与上述各组存在显著差异(P相似文献   
9.
The in vitro effects of several steroids on the maturation of intact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ovarian follicles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1024 ng ml–1 for the C21 steroids and 1139 ng ml–1 for the C19 steroids), all of the C21 steroids tested, progesterone (P4), 17-hydroxyprogesterone (17OHP), 17,20-dihydroxy-4-pregnen-3-one (17,20-P), 17,(20,21-trihydroxy-4-pregnen-3-one 20-S), 11-deoxycortisol (S) and cortisol (F), as well as testosterone (T) induced 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 (GVBD) at 14 and 22 h. At 6 h, only P4 and 17,20-P induced maturation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1024 ng ml–1). At 14 and 22 h, 11-deoxycortisol was the most potent steroid inducer of GVBD followed by P4, 17OHP, 17,20-P, and 20-S. The steroid 11-hydroxytestosterone (11OHT) was completely ineffective at all concentrations and exposure times. The C21 steroids induced oocyte maturation at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4 to 1024 ng ml–1, whereas T induced GVBD at 225 to 1139 ng ml–1. Calculation of the me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t induced 50% GVBD (EC50) from the 22 h incubation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order of potencies: S > P4 > 17OHP > 17,20-P > 20-S >> F > T. These bioassay results, together with previous findings on the endogenous production of steroids by ovarian follicles from gonadotropin-primed female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one steroid has a biological role in the resumption of meiosis in sturgeon oocytes and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P4, 17OHP, S, 20-S, and 17,20-P as maturation-inducing steroids in white sturgeon.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小水体养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7.2m^3水泥池中,采和人工配制饲料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进行养殖试验,通过4个阶段180d的养殖,鱼尾均增重1817.5g,日均增重分别为8.5,8.9,9.2,12.3,饲料系数为1.96,2.12,2.33,2.21。中华鲟在水水温处于8-29,1℃时均可摄食生长,利用人工配制养殖中华鲟的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