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270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477篇
畜牧兽医   165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广东省韶关和梅州2个烟草产区采集了来自8个县市的共38个烟草青枯菌菌株,对病菌的生物型、致病型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东烟草青枯菌全部为生物型Ⅲ。通过在红花大金元,K326,岩烟97和系3等4个烟草鉴别品种上的致病性反应,将广东烟草青枯菌分为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3种致病型,其中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主,占78.9%;强致病力菌株占13.2%;弱致病力菌株占7.9%。从116个RAPD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0条引物,用于对38个烟草青枯菌株DNA的RAPD分析,扩增条带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条带主要聚集在0.3~4.0kb之间。聚类分析这38个菌株可分为2个组群,即组群A和组群B。组群A中又可以分为7个亚组(A1、A2、A3、A4、A5、A6、A7);组群B也含有4个亚组(B1、B2、B3、B4)。研究结果还表明,广东烟草青枯菌菌株RAPD组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地理区域、生物型和致病型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生物型不能反映烟草青枯菌菌系的差异。 04—0463—06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对3种致病菌灭活菌苗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经福尔马林灭活的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作为免疫原,分别接种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Rafinsque)后,通过测定受免鱼的交叉凝集抗体效价、头肾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及用A.hydrophila活菌攻毒的方法,探讨了斑点叉尾鮰对3种灭活菌苗的免疫应答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对斑点叉尾鮰经腹腔注射接种3种灭活菌苗能刺激受免鱼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受免鱼产生了对3种致病菌的特异性凝集抗体和交叉凝集抗体,与未接种菌苗的对照鱼相比,受免鱼头肾和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明显上升,活菌攻毒的结果也证明了受免斑点叉尾鮰对C.columnaris,A.hydrophila和E.ictaluri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相对免疫保护率(RPS)。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嗜乳脂蛋白 1A1(Butyrophilin 1A1, BTN1A1)基因,分析其在病原刺激下的表达模式,为了解七彩神仙鱼 BTN1A1 基因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对七彩神仙鱼 2 个 BTN1A1 基因(BTN1A1-1 和 BTN1A1-2)进行结构和进化分析。根据前期获得的七彩神仙鱼皮肤转录组数据,选取 BTN1A1-1 和 BTN1A1-2 基因的 CDS 区设计引物进行克隆。采用 qRT-PCR 分析 BTN1A1 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及嗜水气单胞菌刺激下的表达模式。【结果】BTN1A1-1 和 BTN1A1-2 的 ORF 序列长度为 894、1 275 bp,分别编码 298、424 个氨基酸。BTN1A1-1 和 BTN1A1-2 蛋白均具有 1 个信号肽、1 个 Ig 结构域、1 个 lg_like 结构域和 1个跨膜结构域的经典结构,BTN1A1-2 还具有 1 个胞质结构域。七彩神仙鱼 BTN1A1-1 与慈鲷科其他鱼类相似性较高,与尼加拉瓜湖始丽鱼(Archocentrus centrarchus)BTNIAI 对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 94.14%。但 BTN1A1-2 与其他鱼类发生分离,形成独特分支。BTN1A1-1 和 BTN1A1-2 在七彩神仙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鳃、肠道、皮肤等与免疫相关的组织中表达量相对较高。七彩神仙鱼 BTN1A1-1 在嗜水气单胞菌胁迫后表达量先显著下降后上升,而 BTN1A1-2 表达量则先显著上升后下降。【结论】七彩神仙鱼 BTN1A1-1 基因相对保守,而 BTN1A1-2 基因在进化上较为特殊。二者在免疫刺激下的差异表达暗示其可能在七彩神仙鱼免疫防御中发生功能分化。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利用鱼类行为及血细胞数量变化预警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害发生的可行性,监测了生产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游泳行为,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后大西洋鲑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采用同一养殖基地和同一批次的大西洋鲑,其中现场实验鱼选自生产车间健康的和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养殖鱼,攻毒实验中处理组实验鱼每尾背肌注射100μL、浓度为3.05×107CFU/m L的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现场实验表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临界游泳速度较健康鱼低26.7%(P0.05),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从攻毒的第4天开始,处理组大西洋鲑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第6天的变化最为显著,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分别降低了2.8%和43.9%(P0.05),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分别升高了63.3%和23.9%(P0.05),且处理组4种血细胞数随时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大西洋鲑游泳行为(临界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以及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可快速判断其健康状况,为病害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整合子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整合子-基因盒分布及分子特征, 首先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28株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然后利用PCR方法检测菌株中Ⅰ、Ⅱ、Ⅲ型整合酶基因并对其携带基因盒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分离到的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呈多重耐药性, b-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和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率超过60%, 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较敏感, 且菌株间耐药谱差异较大。53.57%的菌株Ⅰ类整合子阳性, 21.43%的菌株Ⅱ类整合子阳性, 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多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阴性株, 且Ⅰ类整合子阳性株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Ⅱ类整合子阳性株, 表明整合子系统在嗜水气单胞菌多重耐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Ⅰ类整合子基因盒以aadAdfrAcatB家族为主, 分别介导氨基糖苷类、甲氧磺胺嘧啶类和氯霉素类药物耐药; 基因盒的排列以aadA2+dfrA12类型为主。此外, Ⅰ类整合子阳性的嗜水气单胞菌多重耐药性在不同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提示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表型与基因盒的类型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鳗鲡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患腐皮病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体表溃烂处分离到1株病原菌(322A),对其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和生理生化分析,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促旋酶(gyrase)B亚单位gyrB基因序列,并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感染实验证实菌株322A具有致病性;生理生化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16S rRNA基因分析显示,该菌株与气单胞菌属细菌的同源性均在99%~100%,构建的系统树显示,菌株322A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FJ462702))亲缘关系最近;gyrB基因分析表明,该菌株与A.hydrophila种内序列的相似性为96%~98%,种间序列的相似性为94%~95%,构建的系统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与A.hydrophila(FJ608553、FJ608552、AF208259)聚为一个分支。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菌株322A可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相似文献   
7.
白鲢出血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出血病的白鲢体内分离出两株细菌(编号为水_1、水_2),分别感染健康白鲢,人工复制白鲢出血病获得成功。对这两株细菌进行形态、营养需求、生长特性、以及生化反应等观察,作者认为,水_1菌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水_2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前者隶属于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后者隶属于孤菌科(Vibrionaceae)。  相似文献   
8.
从患病香鱼的体腔液中分离获得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经培养稀释的菌液,腹腔注射人工感染健康香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症后,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病鱼红细胞数量为(1.21±0.08)×1012个/L,血栓细胞数量(189.00±5.19)×1012个/L,较健康香鱼红细胞[(2.41±0.16)×1012个/L]、血栓细胞[(380.0±20.00)×1012个/L]呈极显著降低(P0.01),血红蛋白含量呈显著减少(P0.05),而白细胞数量却显著增加(P0.05)。染病香鱼总蛋白为(47.56±2.63)g/L,健康鱼为(49.23±3.06)g/L,经检验无显著差异;而碱性磷酸酶、Cl-、Ca2+等3项血液生化指标值均呈极显著减少(P0.01),乳酸脱氢酶呈极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细菌性败血症发病鱼池细菌数量及气单胞菌的数量、溶血性及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28.5℃以下时,细菌数量与水温基本成正比,发病池与不发病池的细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水体中广泛存在气单胞菌,其占水体总菌量比例随水温的上升而升高;发病池及未发病池中均存在能产生hec毒素和不产生hec毒素的嗜水气单胞菌株,两者数量上无显著差异;水体中存在血清型为TPS—30及PBJS—76的嗜水气单胞菌,且大多数对鱼体有毒力,以5×10~7CFU/尾腹腔注射,可使试验鱼大部分或全部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0.
选用引起中华鳖红脖子病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以灭活菌株作为抗原,对母鸡进行免疫,从鸡蛋中得到抗该病原的特异性鸡蛋抗体,适用浸泡及口服免疫法,并将该特异性鸡蛋抗体应用于中华鳖红脖子病的免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特异性鸡蛋抗体对中华鳖红脖子病有较强的免疫保护率,浸泡浓度大于0.6ppm时,免疫保护率可达64.3%;口服免疫法每千克饲料必须添加0.2克鸡蛋抗体时,才具有较好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