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4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1990年10月~1991年9月在山东烟台近海采集的魁蚶样品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魁蚶的食物组成比较简单,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兼食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有硅藻门的圃筛藻、舟形藻、菱形藻、曲舟藻、沟直链藻和粗纹藻以及浮游动物中的挠足类。除冬季外,魁蚶在其他季节均摄食。摄食的种类主要取决于自然海域中硅藻类等优势饵料生物种类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b-Lec1)基因,该基因全长为700 bp,其中,5′-UTR为29 bp,3′-UTR为16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04 bp,编码167个氨基酸,包括长度为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129个氨基酸的糖识别结构域(CRD)以及参与二硫键形成的6个半胱氨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9.11 k Da,理论等电点为4.74。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b-Lec1基因CRD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C型凝集素的同源性分别为38%~40%、34%~35%和38%~39%,Sb-Lec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凝集素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均含有形成二硫键的4个保守半胱氨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魁蚶先与贝类聚为一支,再与脊椎动物聚在一起,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其传统分类所处位置一致。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b-Lec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肝胰腺、血淋巴、鳃、外套膜、闭壳肌、斧足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同时,分析了Sb-Lec1基因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下的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菌刺激组Sb-Lec1基因mRNA在各检测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地区不同地理种群魁蚶(Scapharca brouhtonii)的分类学地位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探讨魁蚶中国群体的分类地位,测定了魁蚶中国群体线粒体基因组COI和12S rRNA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蚶科26种贝类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以贻贝科的贻贝(Mytilus edulis)为外群,用邻近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蚶科贝类的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和分类等级。结果显示,魁蚶中国群体的COI和12S 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密码子使用率及变异位点等与魁蚶日本群体和粗饰蚶属的Anadara sativa相似,且遗传距离很小,进化树中聚为一支,亲缘关系很近,初步确定魁蚶中国群体的分类地位和魁蚶日本群体一致。本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魁蚶中国群体的分子系统进化地位,有利于掌握魁蚶的遗传背景和资源状况,以应用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推动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The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fauna as well as benthic environments were examined in the blood cockle Anadara granosa cultivations at Ban Don Bay, Suratthani Province, Southern Thailand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 of April and rainy season of October in 2017. The cockle cultivations of three repeated operating ages (<5 years: S1; 5–10 years: S2; more than 10 years: S3)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and the sampling sites were allocated at the centre of the far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pecies number, individual number and evenness index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fauna found in the two sampling seasons (p < .05)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number and evenness index were found among the sampling sites (p < .0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H, total phosphorus levels, sulphide levels and organic matter of sediment were found between the sampling seasons (p < .05) and differences in total nitrogen level, organic matter and clay content were found among the sampling sites (p < .05). Among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alysed,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ty index, species richness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and the abiotic variables (p < .05).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the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variations of the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community fauna are not affected by all sediment parameters in various repeated cultivation of the blood cockle Anadara granosa in Bandon Bay, Suratthani Province.  相似文献   
5.
魁蚶4个地理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1个韩国群体与3个中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对4个群体的133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67个,4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韩国群体为86.55%、黄岛群体为90.06%、蓬莱群体为85.96%和前三岛群体为89.47%;4个群体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460±0.232)~(0.491±0.214),Nei’s多样性指数为(0.308±0.171)~(0.331±0.199),表明4个群体遗传多态性较高;4个群体遗传分化指数在0.006~0.121之间。其中,韩国与中国的3个群体分化明显,说明韩国与中国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较大,黄岛群体与前三岛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最小。基于4个群体Nei’s遗传距离的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黄岛群体与前三岛群体最先聚类,两群体间距离最短,再与蓬莱群体聚类,最后与韩国群体聚类。这些数据可为魁蚶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及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克隆出魁蚶过氧化氢酶(Sb CAT)基因c 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为2181 bp,包括1431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96 bp的5'端非翻译区(UTR)和654 bp的3'-UTR。其中ORF编码47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4 ku,理论等电点为8.03。Sb CAT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所选动物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相似度为68%~96%,Sb CAT氨基酸具有CAT基因家族的特征性序列,包括CAT活性位点,1个亚铁血红素结合位点及3个催化位点残基。此外,Sb CAT还具有保守的亚铁血红素结合口袋与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结合位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了Sb CAT的组织表达特征。结果显示,Sb CAT m RNA在所检测的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外套膜中表达量较高,在肝胰腺和红细胞中表达量较低。经鳗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后,鳗弧菌刺激组的外套膜表达量一直较低,其他组织均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Sb CAT可能在魁蚶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魁蚶苗种的潜沙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魁蚶苗种的壳长将其分为6组:0.50cm组、1.00cm组、1.50cm组、2.00cm组、2.50cm组、3.00cm组,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不同规格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苗种的潜沙行为及潜沙能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魁蚶潜沙行为分为准备期、潜沙期及结束期,其中潜沙期主要包括伸出斧足、竖壳、潜沙3个主要动作;不同规格的魁蚶苗种,其潜沙能力差异明显。壳长为0.50cm的组,潜沙准备时间(8.5min)、潜沙时间最长(24min),潜沙率最低(10%);壳长为1.50—3.00cm时,魁蚶的潜沙准备时间和潜沙时间明显缩短,潜沙率提升至90%以上;壳长为1.50cm组的魁蚶完成潜沙的时间最短,在10min之内能够完成潜沙过程。  相似文献   
8.
魁蚶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琳 《水产学报》1997,21(4):455-457
  相似文献   
9.
魁蚶耗氧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测定报道了不同规格魁蚶在11、14、20、23℃条件下不同活动水平的耗氧率。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单位体重耗氧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随活动水平的加强而升高,另外,单位体重耗氧率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11~23℃内耗氧率介于0.28~1.05ml O_2/g干肉重/小时,或介于0.038~0.126ml O_2/g活体重/小时之间。统计得出了11~23℃内魁蚶耗氧率与壳长、体重(活体重、总干重、干肉重)的指数回归公式,其中体重回归式中的指数b为0.642。计算了11~23℃的Q_(10)值为1.75。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山东近海魁蚶的渔获年龄组成,体重与壳长的关系,一般生长型、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指出最小捕捞年龄,壳长和体重分别为3龄、70-80mm和110-150g并提出筏式养殖蚶应加强3龄前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