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2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麇鹿肾上腺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麋鹿肾上腺,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肾上腺的组织结构分为被膜、皮质和髓质。被膜由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分布有类似未分化细胞。皮质最厚,明显分为3个带,即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其中,束状带最厚,占皮质的绝大部分。髓质位于肾上腺中央部位,细胞排列成索。髓质中央有一大的静脉,称中央静脉。  相似文献   
2.
结合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大鲵热应激同源蛋白70基因(hsc70)cDNA序列全长,通过半定量PCR方法分析其在大鲵肾脏、脑、肺、皮肤、肝脏、肾脏、脾脏、心脏、肌肉和垂体组织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大鲵hsc70基因cDNA全长为2 284 bp(GenBank登录号为HM998289),其中3′端和5′端非翻译区分别为87 bp(1~87)和253 bp(2 032~2 284),中间序列即编码区长为1 944 bp(88~2 031),编码647个氨基酸(AA);其核苷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相似性最高达83.5%,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则相对保守,与钝口螈的相似性达94%;根据其编码的AA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大鲵hsc70首先与两栖类物种聚为一类,不同来源的hsc70基因与分类地位相似的物种分别聚类;半定量PCR结果表明,hsc70基因在大鲵的10种组织中都以较高的水平表达,但存在组织差异,在肾脏、脑、肺、皮肤、肝脏、胃、脾脏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心脏中表达量次之,在肌肉和垂体中表达较低。  相似文献   
3.
 从大鲵皮肤cDNA文库中分离获得大鲵α1 血红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大鲵α 血红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594 bp,开放阅读框共432 bp,编码144个氨基酸,编码的大鲵α1 血红蛋白推测的理论分子量为16048.3 u,等电点为6.44。氨基酸组成中酸性氨基酸11.9%,中性氨基酸69.9%,碱性氨基酸18.2%。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没有信号肽,但在100~122个氨基酸处以及98~122个氨基酸处分别有由里向外、由外向里的跨膜螺旋区,二级结构以α 螺旋为主。氨基酸序进行同源性列比对表明与人、猕猴的亲缘关系最近,和牛蛙的亲缘关系最低只有35%。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α1 血红蛋白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在胃中最低。  相似文献   
4.
Mulberry leaf extract (MLE), an active substance extracted from mulberry leaves, is known t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sever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dietary MLE in feed at concentrations 0, 3.0, 6.0, 9.0, 12.0 and 15.0 g/kg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gastrointestinal and hepatic functions of Andrias davidianus for 12 week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inal body weight, weight gain rate (WGR),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feed intake (FI) of A. davidianu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dietary MLE up to 9.0 g/kg and declined thereafter, while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exhibited an opposite trend. Meanwhile, A. davidianus with a dietary intake of 9.0 g/kg MLE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crude protein in muscles and lower levels of moisture and crude lipid levels in the liver and muscle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In addition, dietary MLE increased the density and length of the villi and decreased the cavity rate in the foregut, enhancing the activities of carbonic anhydrase, H+‐K+‐ATPase, pepsin, intestinal trypsin, lipase and Na+‐K+‐ATPase (p < .05) in the stomach. Furthermore, dietary MLE increased the intestinal and hepatic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ies and total antioxidative capacities but decreased their malondialdehyde contents in A. davidianus. Dietary MLE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immune parameters, and the plasma total protein, albumin and immunoglobulin M contents bu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nd diamine oxidase activities, and the total bilirubin, direct bilirubin,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and endotoxin contents (p < .05). In conclusion, a quadra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WGR and FCR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um level of MLE for A. davidianus was between 8.21 and 8.30 g/kg of the diet.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鲵病害生态综合防控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人工养殖过程中,系统构建完善的病害生态综合防控体系是防止和减少大鲵病害发生的技术关键。从大鲵养殖设施的选址,苗种种质,规范的养殖设施建设,分级饲养技术,饵料投喂,水质管理,检验检疫,"四定"、"四勤"、"一隔离"技术措施,信息档案管理,生产管理日志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添加蜂胶佐剂、弗氏佐剂和铝胶佐剂后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取已制备好的大鲵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分别加入3种佐剂,充分混匀后制备成含菌量为1×108 CFU/mL的佐剂疫苗,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健康大鲵(平均体长40 cm、平均体质量85 g),每尾1 mL,并设不加佐剂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免疫后第1、4、7、14、21、28、35天尾静脉采血,利用凝集反应检测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35天进行攻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蜂胶佐剂组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1~14天呈上升趋势,第21天达最高,为1: 469.33,弗氏佐剂组于免疫后第1~28天呈上升趋势,第35天达到最大值,为1: 448.00,随后呈下降趋势;铝胶佐剂组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1~21天呈上升趋势,第28天达到最大值,为1: 362.67,不加佐剂组于免疫后第21天达最高,为1: 384.00,随后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基本稳定在1:4.00。攻毒感染试验表明,蜂胶佐剂组、弗氏佐剂组、铝胶佐剂组和不加佐剂组的死亡率为10%、20%、25%和35%,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9%、77.8%、72.2%和61.1%,对照组大鲵死亡率为90%;3种佐剂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其中以蜂胶佐剂疫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中国麋鹿种群现状与潜在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其茸、角、脂、血、肉等均具有药用价值.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变迁,麋鹿于1900年灭绝.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现在我国麋鹿数量超过了2 000头.分析麋鹿在食用、药用、制革、保健与美容、观赏、生态及文化方面的价值及目前种群发展存在着的近亲交配、分布点少、密度制约等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鲵引进与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山东省成功引进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开晨了大鲵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其结果表明:放养1 100尾,平均体重5.43 g、体长8.5 cm,经过2年饲养,平均体重1.146 kg、平均体长50.12 cm,成活率98.7%,总重1 244.6 kg,最大个体为2.3 kg.大鲵在海拔108m地区人工养殖的成功,对野生种群修复、保护及开发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等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初步确认有外来入侵植物27种,隶属于13科25属,其中以菊科的种类最多,有7种;所有入侵植物均为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占40.7%;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六大洲都有植物入侵该区,而以美洲大陆最多;入侵途径多样,以无意传播途径为主。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分析了麋鹿对部分入侵植物种的采食利用,从植物入侵特点和对石首麋鹿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两方面对该区植物入侵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上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提出对保护区内入侵植物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8S核糖体RNA(18SrRNA)、延伸因子1-α(EF1-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β-肌动蛋白(β-actin)和琥珀酸脱氢酶A亚基(SDHA)等5种常见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下的稳定性,为大鲵后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采集3龄健康大鲵的肝脏、肠、胃、胰腺、肾脏、肌肉、皮肤、脾脏等组织,3龄、2龄、1龄、9月龄、1周龄健康大鲵的皮肤组织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鲵后第3,5,7天的皮肤组织,提取其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应用3种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分析工具(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分析5种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稳定性。【结果】5种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中表达稳定性较好的是EF1-α和SDHA,而在不同发育阶段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鲵的皮肤组织中,5种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不同于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较好的是EF1-α和GAPDH。【结论】EF1-α表达最为稳定,是大鲵定量PCR首选内参基因,而SDHA、GAPDH以及β-actin表达稳定性受生理状态的影响较大,作为第二内参基因时应视试验目的而定,在不同组织中进行定量PCR比较时应选用SDHA,而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则应选用GAPDH为第二或备用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