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35篇
水产渔业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盐水体南美白对虾与鲢鳙鱼混养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6口低盐淡水(盐度2~10)池塘中放养体长0 8~1 0cm的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 namei)(30万尾/hm2),其中三口塘再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 bilis)夏花(体长2 0~3 0cm)(1500尾/hm2,鲢:鳙=1:1)。鱼、虾分别精养90d和60d。混养池塘中对虾的成活率(24 6%)为单养池(9 1%)的2 7倍,产量(800 0±86 7)kg/hm2为单养池的3 2倍;鱼产量为(93 9±7 9)kg/hm2,鳙的出塘规格大于鲢,产量高于鲢。混养池塘水中氨氮、亚硝态氮和溶解氧含量低;透明度和活性磷含量高;pH值波动幅度小。  相似文献   
2.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分离提纯其中的淀粉酶并对其部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多级分离,得到了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2.15×104的淀粉酶,命名为SCIG1。SCIG1是鲢肠道淀粉酶的一种,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5.5。  相似文献   
3.
对从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打印病病死鱼中分离到的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caviae),进行了形态与理化特性等方面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HC960704-1)进行了16S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了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HC960704-1的16S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16bp(GenBank登录号:AY966888),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气单胞菌16S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在98%和100%。  相似文献   
4.
鲢鱼鳞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02-14004
[目的]了解鲢鱼鳞的营养成分,为鲢鱼鳞的食用和加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化成分分析方法对鲢鱼鳞的营养成分含量及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鲢鱼鳞蛋白质含量为80.21%(干重),17种氨基酸总量为72.64%(干重),其中甘氨酸含量(15.98%)最高,脯氨酸含量(12.35%)次之;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33.79%,3种支链氨基酸总量为6.36%,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为14.73%,占氨基酸总量20.27%。AAS和CS评分分别为0.30、0.2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33.34,其构成比例不符合FAO/WHO标准。鲢鱼鳞中共检测到1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4种,占23.18%;单不饱和脂肪酸5种,占37.78%;多不饱和脂肪酸4种,占31.55%。[结论]鲢鱼鳞中粗蛋白、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是一种良好的鱼鳞胶和保健食品源,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动物性饲料原料。  相似文献   
5.
鲢、鳙对三角帆蚌池塘藻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或鳙-蚌(17#,18#)围隔(P<0.01),其绿藻数量显著低于混养高密度鲢(16#)或低密度鳙(17#)的混养围隔(P<0.05)。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鲢、鳙和三角帆蚌三者对水体藻类组成的影响有别,三角帆蚌养殖池中适当混养鲢或鳙可以有效控制蓝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促进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并最终有利于三角帆蚌的养殖,混养鲢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控制藻类生长,而鳙密度的增加促进了裸藻等中大型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营养类型水库鲢、鳙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采用国标(GB)的检测方法,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评价标准,对不同营养类型的金沙河水库和桃园河水库的鲢、鳙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金沙河水库鲢、鳙的粗蛋白(P<0.05)含量显著高于桃园河水库,金沙河水库鳙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桃园河水库(P<0.05)。两座水库鲢、鳙的氨基酸种类组成相同,但金沙河水库鲢的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桃园河水库(P<0.05),而其余氨基酸含量的差异不显著。金沙河水库鲢、鳙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大于桃园河水库。综合这些指标,认为金沙河水库鲢、鳙鱼肌肉品质高于桃园河水库。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胞体积小,分散于整个消化道中,肠绒毛极发达;鲢比肠长8.49,环行肌极发达,粘液细胞集中于消化道前段,肠绒毛由前至后逐渐呈短粗状;鳙比肠长4.58,环行肌极为发达,粘液细胞数量多且均匀地分布于消化道前、中段,肠绒毛较为稀疏短粗,粘液细胞较少。这四种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各自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刘海梅  熊善柏  张丽  彭鸽 《水产学报》2010,34(4):643-647
为了研究鲢鱼糜凝胶化温度与肌球蛋白热稳定性的关系,测定经不同凝胶化温度处理的鱼糜凝胶特性,利用浊度法检测鲢肌球蛋白溶液聚集体的形成过程,并采用圆二色谱仪、差式量热扫描仪分别对鲢肌球蛋白溶液的α-helix结构变化和热变性温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鲢鱼糜的适宜凝胶化温度为40℃,肌球蛋白的聚集速率在39℃、51℃、54℃3个温度点时出现大幅度增加,其中39℃时聚集速率最快;肌球蛋白α-helix在40℃、55℃时大量解旋成无规卷曲结构,40℃时解旋速率最快;肌球蛋白存在两个变性温度43.32℃和51.59℃。鲢鱼糜凝胶化温度与肌球蛋白α-helix的第一个解旋温度和第一个变性峰值温度点相对应,凝胶化温度实质上是肌球蛋白的第一个变性峰值温度点。  相似文献   
9.
鲢中国土著群体与海外移居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AFLP技术从长江群体内(邗江、老河)、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群体间以及中国土著群体和海外移居群体(多瑙河、密西西比河)间3个层面分析了鲢自然群体在世界范围内的遗传格局。结果表明,邗江、老河、珠江、黑龙江群体的Nei氏基因多样性(H)分别为0.0481±0.1151、0.0659±0.1333、0.0510±0.1155和0.0661±0.1364,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群体分别为0.0576±0.1250和0.0540±0.1221;中国土著鲢总的遗传多样性(0.0729±0.1295)高于海外移居群体。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差异对群体总遗传变异的贡献率为8.14%,而群体内差异的贡献率为91.86%。长江石首与邗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FST值为0.0701(P<0.01),长江、珠江、黑龙江群体间的FST值为0.0704(P<0.01),中国土著群体与海外移居群体间的FST值为0.0424(P<0.01),鲢中国土著群体内、土著群体与海外移居群体间均表现分化显著。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监测海内、外鲢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化趋势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The disease outbreaks in aquaculture system of wetlands are the major cause of fish mortality. Among various bacterial septicaemic diseases, fish mortality caused by Acinetobacter spp. is recently reported in different fish species. Fish disease outbreak was investigated in a wetland of West Bengal, India to identify the aetiological factors involved. The moribund fish were examined and subjected to bacterial isolation. Two bacterial causative agents were identified as Acinetobacter junii and Acinetobacter pittii by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16S rRNA gene amplification. Both the isolates were oxidase‐negative, nitrate‐negative, catalase‐positive and indole‐negative.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using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further confirmed the two Acinetobacter spp. with 97%–99% similarity.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patterns of these two bacteria revealed that both of them were resistant to β‐lactam, cefalexin, cephalothin, amoxyclav, cefuroxime, cefadroxil, clindamycin, vancomycin and penicillin. In addition, A. pittii was also resistant to other antibiotics of cephams group such as ceftazidime and cefotaxime. In the challenge experiment, both A. junii and A. pittii were found to be pathogenic with LD50 of 1.24 × 105 and 1.88 × 107 cfu/fish respectively.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gill, liver and kidney revealed prominent changes supporting bacterial septicaemia.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on concurrent infection by A. junii and multidrug‐resistant (MDR)‐A. pittii as emerging fish pathogens to cause severe mortality in Labeo catla and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in a freshwater wet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