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2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Using mark-recapture methods, the movements of the fluvial form of masu salmon (Oncorhynchus masou masou) in a mountain stream on the island of Kyushu, Japan, were studied. Most (78%) of the masu salmon were recaptured in the pool in which they had been originally caught and tagged. Of those that moved between pools, the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s that moved during the breeding period was no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oportion that moved during the non-breeding period. However, during the breeding perio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larger salmon moved than did smaller fish. The proportion of mobile large males during breeding period was higher than that for small males. Also, it was found that a few individuals showed long-range movement in the autumn. As a long-term movement, 78 individual fish (65%) that were recaptured more than three times showed high sedentary tendencies. Sixteen individual mobile fish (13%) moved and returned to the original pool. Fluvial form of masu salmon in Kyushu show a high sedentary nature; however, large mature males seem to actively move in search of female during breeding period.  相似文献   
2.
摘 要: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 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 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3) 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7和0.596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9和0.5168, 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 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本研究结果将为虹鳟、山女鳟两种鱼的杂交育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三倍体育种技术方法,更好地解决其个体小、生长慢和性成熟后死亡率高等问题,采用热休克法进行三倍体诱导实验,设4个诱导温度(24、26、28、30℃),2个起始诱导时间(15 min、20 min)和2个持续诱导时间(15 min、20 min)共分1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结果显示,13个实验组均能诱导出三倍体个体,而不同温度组的诱导率差异显著,分别为13.3%、31.65%、52.28%和78.81%(P<0.0.5)。随着温度的上升,孵化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诱导成功的关键因素,利用热休克诱导受精卵制备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三倍体苗种的方法是可行的,三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是:水温28℃,卵子受精后15 min持续处理20 min,发眼率(72.57±0.26)%,孵化率(60.92±0.31)%,三倍体率53.1%,综合诱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将发育积温242℃.d的山女鳟发眼卵置山溪中进行流水孵化。在日均水温4.8℃环境下,发育积温达382℃.d时开始有少数鱼苗孵出。此后在日均2.3~1.5℃,最低0.2℃环境下历时36d,发育积温达456℃.d时全部孵化出膜,孵化率90.2%。最早出膜的孵化稚鱼在日均水温1.5~3.7℃,最低0.2℃环境下历时93d,发育积温达668℃.d时开始上浮。受精后172d发育积温达762℃.d时全部上浮,上浮率77.3%。驯饲一个月的稚鱼育成率63.2%。雏鱼孵化及形态机能发育正常,表明山女鳟在日均水温4.8~1.5℃,最低0.2℃的低温环境中可以正常地进行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工繁育技术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进行了种间杂交实验,并对杂交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进行了观察,通过观察,详细描述了其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为4.3-9.2℃的条件下,杂交受精卵的有效发育积温达到206.01℃·d发眼,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为387.44℃·d,杂交鳟的胚胎发育速度介于双亲之间;初孵仔鱼,全身透明,血液循环和心跳清晰可见,肛突明显,背鳍原基出现;破膜后20d,全长为21.25±1.40mm,此时约半数卵黄囊体积明显减小,可以看见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出现;破膜后40d,个别发育较快的个体开始在水中游动,主动摄食;破膜后4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全,仔鱼具有游泳能力,50d后几乎全部上浮。  相似文献   
6.
人工养殖山女鳟幼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4年5月30日-2005年2月30日对人工养殖条件下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的生长特性进行观察,观察阶段为山女鳟初孵鱼苗至11月龄。实验期间水温为自然常温(4.7~16.8℃)。结果表明:在这一生长阶段,山女鳟体质量瞬时增长率与水温变化有关,体质量增长量和增长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高峰出现在5月龄(2004年8月),水温为16.83℃,但山女鳟的最适生长温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体质量增长量、相对增长率与体质量瞬时增长率的变化相一致;山女鳟的生长指标和生长常数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变化一致,并显现出规律性;从体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可认为山女鳟幼鱼阶段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基本同步,生长式型为匀速生长;山女鳟幼鱼阶段的肥满度与水温变化不一致,随着月龄的变化而波动;饲料的营养配比满足不了各个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因此,对山女鳟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的研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60-164]  相似文献   
7.
用传统方法从患病山女鳟体表病灶部位分离纯化一株致病性水霉菌株,将其命名为SN,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观察附着在油菜籽上水霉菌的形态,其菌丝有适量的分支,呈透明管状,无横隔;菌丝顶端产生棒状孢子囊,游动孢子成熟后,从孢子囊中迅速释放,新孢子囊以层出方式或侧生出芽方式发生。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菌丝顶端或中间可见球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厚垣孢子。通过与Gen 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ITS r DNA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确定SN菌株与鲑菌株(Gen Bank登录号EU551152)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形态特征及ITS序列鉴定结果,可推测菌株SN为鲑水霉(Saprolegnia salmonis)。研究不同生长条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菌株SN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适宜p H为5~11,最适生长p H为8;适宜盐度为0.5%~2%,最适生长盐度为0.5%。通过分离鉴定山女鳟水霉病致病性病原,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冷水鱼水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女鳟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对山女鳟的肝脏、肌肉等组织的LDH、MDH、IDH、ADH、EST、SOD等同工酶进行电泳,并对其表型进行生化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到6种同工酶是由13个基因座位编码;其中m-MDH基因座位呈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7.6%,平均杂和度为0.059。在生化遗传水平上山女鳟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引进的两个山女鳟(Oncorhynchusmasoumazou)群体及其杂交F1代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两个杂交组合的早期生产性能,如授精率、发眼率和孵化率等不存在显著优势,自交组合BH08♀×BH08♂的最终成活率为63.37%,远低于其他三组的成活率(P〈0.01);(2)378d的生长对比试验表明,杂交组合与自交组合的体质量、绝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等存在一定差异,养殖时间对这些指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组间差异仅为显著水平(P〈0.05)或没有差异(P〉0.05);(3)378d的生长对比试验结束时,两个杂交组合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对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组合间的杂种优势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0.
设计4个盐度梯度0、8‰、16‰和24‰(分别记为CK、S1、S2和S3)养殖马苏大麻哈鱼,试验周期为42d,取尾静脉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并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测定消化酶活力,探究不同盐度对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生化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的渗透压、Na~+和Cl~–浓度均随盐度升高逐渐增加;总蛋白质量浓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各盐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和S2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CK和S3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最高的均为S1组;随盐度的升高,血清酶类中γ–谷氨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逐渐下降,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血清代谢产物中尿素氮浓度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盐度的升高,肌酐浓度呈下降的趋势,而尿酸浓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S2组幽门盲囊的胃蛋白酶活力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且S3和CK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盐度组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整体变化不大。可见,不同盐度下,为调节自身机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盐度变化,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的生化指标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变化情况,则揭示其发挥功能时的复杂性和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