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87篇
水产渔业   126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两种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180尾黄颡鱼随机分成3组,即Ⅰ、Ⅱ、Ⅲ组,每组3重复,Ⅰ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Ⅱ、Ⅲ为试验组,分别在投喂基础日粮中添加0.01%的芽孢杆菌与0.01%低聚糖复合制剂(Ⅱ)和1%中草药免疫增强剂(Ⅲ),连续投喂60天,测定了黄颡鱼增重率,成活率及胃肠消化酶,肝胰,血清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均显著提高了黄颡鱼的增重率,成活率(P<0.05)。Ⅱ组胃消化酶,肠蛋白酶和和Ⅲ组胃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提高显著(P<0.05),但Ⅱ组和Ⅲ组肠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肝胰ACP,肝胰AKP,肝胰SOD,血清ACP,血清AKP活性均不同程度提高。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黄颡鱼的生产性能及消化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2.
江黄颡鱼适宜生长水温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江黄颡鱼放在5组不同水温(20℃、23℃、26℃、29℃、32℃),体积为100 cm×40cm×50 cm的水族箱中饲养45 d,每组设三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9℃下,鱼体的绝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重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但到32℃时增重率有所下降;江黄颡鱼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3~32℃,最适水温为29℃±1℃.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鲜鱼虾肉、自制配合料为饵料,在室内和室外水泥池内进行黄颡鱼亲鱼培育;采用DOM、PG、LHRH-A2、HCG不同剂量组合进行人工催产;采用静水和微流水两种方法进行孵化。在孵化网箱内进行鱼苗培育。结果表明:黄颡鱼亲鱼喜食新鲜饵料,也易驯食配合饲料,室内和室外人工条件下均能获得成熟亲鱼;用DOM+HGG+LHRH-A2或PG+HCG+LHRH-A2的混合剂人工催产,微流水孵化效果较好,催产率为50%-1005,受精率为60%-90%,孵化率达70%-90%;小网箱培育鱼苗,成活率高,规格整齐。  相似文献   
4.
5.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技术、放养模式、病害防治技术的系统研究,探明了黄颡鱼的食性、溶氧需求、温度适应性、盐度耐受性等生物学特性,报道了黄颡鱼繁殖与苗种培育措施,提出池塘养殖所需配套技术及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红头病”病原---鮰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 ictaluri A86为抗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的菌体单抗5D11、1B8、1G7、3G8、5A9、3H8,其效价分别为1:1280、1:1280、1:2560、1:320、1:160和1:80。结果表明:6株单抗与11株鮰爱德华菌黄颡鱼分离株均可以结合,与迟缓爱德华菌、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弧菌等10株参考菌株均无交叉反应,单抗5D11和1B8可与鮰爱德华菌参考菌株结合。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鮰爱德华菌对黄颡鱼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黄颡鱼经人工注射鮰爱德华菌A86感染6 h后,在其肝、肾、脾、心、肠和胃中检测到了阳性细菌,其中脾脏中最多,心脏中最少;感染24 h后,脑中检测到阳性细菌;30 h后,鳃中显示有阳性信号;54 h后,在眼的外边缘检测到少量阳性细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鮰爱德华菌在黄颡鱼体内的致病机理提供技术手段及基础,对揭示黄颡鱼“红头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黄颡鱼(Pseudobagrus uachelli Richardson)的人工繁殖进行了初步试验,先用LRH-A2预备针催熟,再用1mgPG 2.5mgDOM 3.5μgLRH-A2混合催产,水温24-27℃下,效应时间为20-24h,产卵率可达97%,采用等渗液稀释磨碎的精巢,经人工授精,受精率达70%,采用塑料网片粘卵,在卵化环道内孵化,孵化率达94%,此外,对江黄颡自然繁殖的生态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酶制剂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黄颡鱼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用平均体重6.5g的黄颡鱼540尾分成5组(4个试验和1个对应组),每个试验组设2个平行,酶制剂分别按0%、0.05%、0.10%、0.15%、0.25%添加,通过40天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酶制剂可以提高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P<0.05)其最佳添加水平为0.15%。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不同组织5 种同工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黄颡鱼同工酶系统的组织特异性,分析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并为品种改良提供有价值的生化遗传指标。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法,对黄颡鱼的血,腮,脑,肝,心,胃,肾,性腺,肌肉,肠,头肾,脾和膀胱共13种新鲜组织中的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酯酶(EST)、葡萄糖醛酸酐酶(GD)共5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DH在脑、肾和头肾中分别具有特异性酶带;ME只在肝组织检测到酶带;SOD在肝、肠、脑和肌肉组织分别具有特异性酶带,EST在肌肉组织具有特异性酶带;GD在腮和脑组织中具有特异性酶带。说明黄颡鱼5种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野生乌鳢、鲶、黄颡鱼和黄鳝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4种野生鱼黄鳝、鲶、黄颡鱼和乌鳢肝脏和肌肉中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肌肉和肝脏中的总脂含量均高于其它3种鱼,鲶肌肉的中性脂含量最小,极性脂含量最大;在4种鱼的脂肪酸组成中,肝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肌肉。4种鱼肌肉脂肪酸组成中,n-3与n-6系列脂肪酸之比差异较大,而肝脏中的n-3与n-6系列脂肪酸之比为0.84左右,没有显著差异。4种鱼中,黄鳝除肝脏饱和脂肪酸含量小于乌鳢外,其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肝脏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其它3种鱼,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较其它3种鱼小。与其它食品比较,4种鱼均含有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较大的C20:5n-3和C22:6n-3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