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基因)在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营养调控、脂肪酸代谢和免疫应答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以棘头梅童鱼全基因组组装数据为基础,获得L-FABP基因的含开放阅读框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及进化关系,采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研究了不同组织中L-FAB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L-FABP基因cDNA序列为475 bp,其中5’非翻译区为51 bp,3’非翻译区为40 bp,开放阅读框为384 bp,编码127个氨基酸。其结构由10个β-折叠链和2个α-螺旋链组成,在氨基酸3~126位点间具有保守的脂质/胞质性脂肪酸结合结构域。棘头梅童鱼L-FABP基因与大黄鱼、条纹狼鲈同源性较近,与绿河鲀、尼罗罗非鱼和斑马鱼同源性较远。L-FABP基因在棘头梅童鱼肝脏、肠道、眼、大脑、心脏、肌肉、胃、鳃、脾脏、头肾和中肾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中的L-FABP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  相似文献   
2.
梅童鱼头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琼烨  邓尚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800-1801,1863
[目的]研究梅童鱼头的营养成分含量。[方法]以梅童鱼头为原料,分析其营养成分并综合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梅童鱼头和鱼肉都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和氨基酸,梅童鱼头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7.73%,略低于梅童鱼肉的40.17%;梅童鱼头和鱼肉均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但梅童鱼头EPA和DHA的相对含量分别为7.56%和20.42%,较梅童鱼肉的5.81%和19.31%都高。梅童鱼头营养价值较高,可适当精制加工开发为新型的海洋食品。[结论]研究可为梅童鱼的综合利用与高值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原料利用率、推动水产加工产业技术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上海和广州的36尾棘头梅童鱼的外部形态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头部头棘和鳞片鳞嵴这两个外部形态特征与该种类其他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线形回归法分析了17个可量性状和8个可数性状。结果表明:头部头棘的特征与背鳍前长、眼间距两个特征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而鳞片鳞嵴与下鳃耙数量、眼间距两个特征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七星底灯鱼(Myctophum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出现频率有极显著的季节变化,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出现频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宽尾刺糠虾和七星底灯鱼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极显著,而中国毛虾、中华假磷虾和中华哲水蚤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春冬季、夏季和秋季三个时期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体长聚类分两组,即体长>70 mm和≤70mm之间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食物组成随发育的变化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其饵料生物种类和大小随棘头梅童鱼体长的增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野生蔬菜地笋的温度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后土壤中地笋根状茎萌发的最低地温为4.3℃;空气中地笋根状茎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并且播后第1d就观察到萌发现象,萌发的天数仅为3d;10cm地温对地笋出苗影响最大且出苗最适10cm地温范围为13.3℃~22.7℃;除株展外,株高、茎粗、叶数和叶面积均与10cm和15cm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幼苗生长最适10cm地温范围为17.7℃~27.7℃,最适的气温范围为17.0℃ ~24.7℃;地笋幼苗的地上部分致死温度是-12℃;地笋根状茎的致死气温是-24℃.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酸地参储藏期间品质的影响,以地参为试验材料,通过乳酸菌发酵,定期测定PE+PA复合真空包装、铝箔复合真空包装和PET塑料瓶包装酸地参的亚硝酸盐、VC、pH、单宁、总酸等成分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4℃条件下储藏15 d时,铝箔复合真空包装的酸地参品质最好,其感官评分、VC含量、pH、单宁含量和总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9分、0.15 mg/100 g、3.21、13.02 mg/kg和2.34 g/kg,同时其亚硝酸盐最低,为0.15 mg/kg;PE+PA复合真空包装的酸地参品质次之,而PET塑料瓶包装效果最差。因此,铝箔复合真空包装比较适合酸地参的储藏。  相似文献   
7.
4种石首鱼耳石形态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lucidus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微结构,总结了4种鱼耳石形态的异同鉴别特征.结果表明:矢耳石呈长圆形或者盾形,基叶、翼叶、后基叶、副基叶以及中央突均不发达,主凹槽明显且贯穿整个耳石,背面具数个圆形晶状突或尖形晶状突或两者兼有.星耳石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发达,为粗壮突起,四周边缘分布有数量不等的叶形晶状突,为宽叶形或窄叶形.黄唇鱼、大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微耳石略呈纺锤体形,丁氏(鱼或)的微耳石略呈长方形.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平均长高比分别为1.259~1.890、1.332~1.531和0.643~0.716.矢耳石长占体长的比为4%~6%,矢耳石高占体长的比为2%~5%.矢耳石仅有1个中心核和1个原基,星耳石大部分具1个中心核和1个原基,但也有少数具有1个以上的中心核或原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灵芝草提取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方法]以灵芝草提取物为原料,选用生理盐水为载体,Vc,下标作阳性对照,分别对小白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灵芝草提取物;30 d后,测定小白鼠的血清、肝脏及心脏中总抗氧化力(T-AOC)、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和羟自由基含量,评价其体内抗氧化能力.[结果]灵芝草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小白鼠血清、肝脏及心脏中的总抗氧化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谷胱甘肽(GSH).在20 ~ 500 kDa和10 ~ 20 kDa区间的提取物抗氧化效果最好.[结论]灵芝草具有一定的体内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具有特别的多性染色体系统(X1X1X2X2/X1X2Y)。本研究使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首次估测了棘头梅童鱼基因组的大小,并利用碘化丙啶染色与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棘头梅童鱼24对染色体的相对面积、相对长度以及相对累积荧光强度,估算了染色体的物理长度。结果显示,雌性和雄性棘头梅童鱼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802.91 ± 2.19 Mb和786.52 ± 1.95 Mb。雌性基因组显著大于雄性基因组(约16.39 Mb)。雌性的核型公式为2n = 48 = 48t,臂数NF = 48, 染色体估测物理长度在(22.17 ± 0.72) Mb ~ (46.30 ± 1.06) Mb之间。雄性的核型公式为2n = 47 = 1m + 46t,臂数NF = 48。其中,雄性特有的m染色体为Y染色体,其估测物理长度为(62.95 ± 2.89 )Mb。染色体的估测物理长度与相对面积、相对长度均成正线性相关。研究结果为棘头梅童鱼染色体的识别、配对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为棘头梅童鱼Y染色体的组装及石首鱼科鱼类染色体进化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为实验材料,经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其头肾组织,进行低渗、固定,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吉姆萨染液染色,观察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核型和特征。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83.3%;核型公式为2n=48t,染色体臂数NF为48,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5.694±0.514)~(3.039±0.161),属于鲈形目原始核型,且符合典型的高位类鱼类核型特征。研究中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次缢痕及随体等。本研究为棘头梅童鱼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其种质鉴定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