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奶牛围产期是指产前三周(产前21天)至产后两周(产后15天)的时期,这一阶段由于奶牛的免疫力下降。而且组织内的矿物质浓度要求必须稳定在很窄的适宜范围内。因而各种传染性和代谢疾病(如产褥热、胎衣不下、子宫炎、真胃移位、乳房炎等)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不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5%~7%的牛只发生产褥热(Jordan和Fourdraine,1993),产奶量降低14%,产奶寿命减少3.4年(Block,1984),66%的奶牛产后患有亚临床型低钙血症(Beede,et,al,1992),每年给美国奶牛养殖业带来1.4亿美元的损失。我国高产牛群中27%以上的奶牛患有产褥热,82%以上的经产奶牛产后患有亚临床型低钙血症,所以为保持奶牛在围产期的健康以期获得理想的生产效益。围产期奶牛的营养及管理改变了以往产前低钙产后高钙的传统饲养理念。实验研究表明,当只有低钙日粮每天提供的钙不超过15克时对预防产褥热才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Goings等,1974),而在现实生产中含钙量如此低的日粮营养师是很难或不可能配制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1临床症状通常在母畜产犊后3日发生。病牛阴门肿胀,呈暗红色,初期流出浆液,以后变为棕褐色,恶臭,呼吸浅而快,体温达41℃,反应迟钝,泌乳停止,瘤胃臌气。病牛回头观腹,躬腰努责,摇尾呻吟等。2治疗方法①先用2%~3%硼酸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子宫及阴道,每次都要将洗液全部导出。直至导出的洗液透明为止。然后将80万单位青霉素注入子宫,若将金霉素或土霉素配制成1∶10~1∶20的溶液,灌入子宫,效果会更好。②取青霉素20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400万单位,分点同时肌肉注射。③磺胺噻唑8~12克,碳酸氢钠8~12克,加温水,让病牛1次内服,1日…  相似文献   
3.
母兔分娩后易患下列几种产后病,用中药治疗,效果很好。1.产褥热患兔高热畏寒,恶露秽臭且多,色如败酱,尿少色黄,大便燥结。或产后发热恶寒,时发疼痛性尖叫,阴道流出紫暗色恶露,且有瘀块。药用玄参15克,生杭芍、茅根各9克,当归6克,甘草3克,水煎,分2次灌服,每天1剂,2~3剂即愈。或用一点红、榄核莲、鱼腥草、益母草各适量,水煎喂服,每天2次,3~4天可愈。  相似文献   
4.
产褥热主要是由于产道感染而引起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一例白唇鹿发生产褥热病例,经治疗预后良好,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猪产后热是母猪产后1~3天出现以高热、不食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亦称母猪产褥热,属六经病,在兽医临床上较为多见。病势发展快,如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常会导致病猪久卧不食,极易继发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7.
奶牛阴离子日粮的配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防治奶牛产褥热效果较好的方法是给产犊前3—5周的经产怀孕母牛饲喂阴离子日粮。但高量阴离子盐类适口性差,对采食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想要地通过添加阴离子盐类来防止产褥热并期望得到应有的效果,有时是不可能的。针对该问题,本文介绍了阴离子日粮的配制与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母猪三联症即母猪无乳综合症,产后母猪发生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也叫产褥热。1发病原因夏秋季天气潮湿多雨,通风不良,贼风侵袭,助产中消毒不严格,滞产或难产时操作不妥,而损伤产道;产前便秘,饮水不足,或者受到附红体、链球菌、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母猪产后无乳又称泌乳失败、产褥热等。该病是母猪产后多发病之一,规模化猪场发病率可达13%左右,初产母猪发病率可高达26%以上,夏季尤其严重。给规模化养殖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母猪无乳综合征又称泌乳失败、产褥热等。该病是母猪产后多发的疾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是集约化猪场,该病危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