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5篇
农学   34篇
  4篇
综合类   81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甲胺磷敏感性的田间监测结果显示,绒茧蜂存在着抗性演化,毒力生物测定结果与AChE的K_i值的监测结果呈明显的相关性,每年9月至次年2月期间AChE敏感性最低,8月期间敏感性最高。甲胺磷可显著地抑制绒茧蜂AChE、CarE和GSTs的活性。PB和TPP对AChE的活体抑制率极低,但PB可强烈抑制CarE的活性,而TPP仅在高浓度时对CarE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PB对甲胺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而TPP对甲胺磷无增效作用。AChE的K_m、V_(max)及K_i值研究结果表明,田间绒茧蜂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抗性与AChE对杀虫剂的不敏感性有关。由此认为,绒茧蜂对有机磷的抗性主要与其最重要的靶标酶AChE的敏感性改变及多功能氧化酶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金花忍冬植物上采集的二点叶螨为敏感种群,在室内盆栽菜豆苗上饲养繁殖后分别用氧乐果、甲氰菊酯、四螨嗪及螨嗪菊酯(甲氰菊酯 四螨嗪)混剂喷雾处理20代,获得二点叶螨抗氧乐果种群(抗性指数RF=35.84倍)、抗甲氰菊酯种群(RF=479.79倍)、抗四螨嗪种群(RF=67.26倍)以及抗混剂螨嗪菊酯种群(RF=26.75倍)。用生化法测定离体酶活性的结果表明,上述四个抗性种群的形成与体内羧酸酯酶、磷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力增加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有关。4个抗性种群对常用15种供试药剂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氧乐果、甲氰菊酯与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水胺硫磷、久效磷、氰久合剂有交互抗性,甲氰菊酯还与螨蚧克有交互抗性;四螨嗪与三氯杀螨醇(RF=14.15倍)、齐螨素(RF=10.26倍)有交互抗性;螨嗪菊酯与双甲脒、氧乐菊酯有负交互抗性,RF值分别为0.85、0.71倍。  相似文献   
4.
七种与小麦近缘的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7种与小麦近缘的多年生野生植物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 fergan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nshanica、竖立鹅观草Roegneria japonensis、鹅观草R. kamoji和R. tsukushiensis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抗性的生化机制.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rm)与叶片游离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其逐步回归方程为:rm=-0.0198 0.1930X脯氨酸** 0.3350X蛋氨酸* ;总酚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丁布含量与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41**,p<0.01).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蛋氨酸及高含量的丁布是小麦近缘多年生野生物种抗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5.
茚虫威属于噁二嗪类杀虫剂,与大多数杀虫剂不同的是其进入害虫体内需要经活化代谢转变成N-去甲氧羰基代谢物(decarbomethoxylated metabolite,DCJW)后不可逆地阻断钠通道,进而发挥杀虫活性。茚虫威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常见的使钠离子通道延迟关闭的菊酯类药剂而被广泛用于鳞翅目和一些同翅目、鞘翅目害虫的防治。抗药性是任何杀虫药剂使用后面临的问题,茚虫威也不例外,许多害虫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昆虫对茚虫威产生抗性的机制包括酯酶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P450活性的增加以及分子靶标F1845Y、V1848I、L1014P的突变,这些对茚虫威抗性机制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开展的,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对抗性研究的贡献度。针对我国田间害虫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现状,及时实施对茚虫威有效的抗性治理是迫切的。对于茚虫威的抗性治理除了传统的杀虫药剂轮用、混用外,需要利用其作用机制特点开展抗性治理策略研究。一是充分利用其活化代谢的特点,开展组合药剂的研究应用;二是菊酯类药剂和茚虫威的作用机制均与钠离子通道有关,但是前者是使钠离子通道关闭延迟,而后者是阻断钠离子通道,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使菊酯类药剂与茚虫威合理地用于抗性治理中。本文综述了茚虫威的抗性现状、抗性机制与交互抗性、茚虫威的抗性风险评价,针对茚虫威的抗性特点提出了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红铃虫是世界性的重要棉花害虫,自转Bt棉花商业化种植之后,其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红铃虫对Bt的抗性发展严重威胁着Bt棉花的可持续应用。本文概述了红铃虫对Bt棉花的抗性现状及其抗性机制,以期为科学制定红铃虫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树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茶产品经济价值的提高,茶叶生产安全备受关注。炭疽菌是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茶产品品质,威胁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树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茶树炭疽菌种名使用混乱,茶树与炭疽菌的互作研究也较为薄弱,而简单依靠药剂防治病害也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梳理并明确了危害茶树的炭疽菌种类;总结了现有的茶树和炭疽菌互作的研究成果,提出识别免疫(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ETI)模式是茶树防御炭疽菌的主要机制;对茶树病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办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茶树抗病机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为制定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选育茶树抗病良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在抗病品种东农9674,东农1572和感病品种黑农39,东农95-165上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1号,2号,4号,6号,7号等5个生理小种,测定从接种到显症前与抗性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的大豆品种接种不同生理小种的灰斑病菌后,PAL的活性分别从第6-7天起吴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相反感病品种从8-9天起PA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因此说明PAL的活性与大豆抗灰斑病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小麦品种进行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是培育抗虫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实行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本文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小麦品种进行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的大田自然感虫鉴定法、虫圃人工接虫鉴定法、室内鉴定法、数学模型鉴定法,以及目前抗性鉴定所应用的等级评价标准和已取得的抗性鉴定结果;详细介绍了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的形态抗虫机制、避虫机制以及生化抗虫机制中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与品种抗虫性的关系。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性品种以其独特的穗形特征及避害性来阻止其产卵或取食,或通过产生有毒的次生物质或营养上的欠缺使其取食后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本文还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大豆胞囊线虫病与大豆抗胞囊线虫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系统地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为害 ,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分化和寄主范围进行简要地描述 ,同时 ,对近年来的根系分泌物、品种抗性、细胞学和组织学及遗传等方面的大豆抗胞囊线虫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对进一步研究大豆胞囊线虫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