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黄鸡小肠细胞进行了 β-胡萝卜素和黄体素的体外吸收试验 ,研究类胡萝卜素浓度、胆盐和游离脂肪酸对这两种类胡萝卜素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 :β-胡萝卜素和黄体素的吸收均呈浓度依赖性 ;牛磺胆酸钠极显著促进黄鸡离体小肠细胞类胡萝卜素的吸收(P<0.01) ,其促进 β-胡萝卜素和黄体素吸收的最佳浓度分别为3mM和10mM ;游离脂肪酸极显著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的吸收(P<0.01) ,其中油酸对类胡萝卜素的促吸收作用大于硬脂酸 ,促进 β-胡萝卜素和黄体素吸收的最佳油酸/硬脂酸比率分别为100 :0和3 :1。牛磺胆酸钠和游离脂肪酸影响 β-胡萝卜素吸收的动态变化模式与它们对黄体素的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
ffar-1在胰腺组织和神经系统中均有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神经系统中的机制仍不清楚.以牛ffar-1基因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并分析该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利用5'RACR技术扩增牛ffar-1基因mRNA 5'UTR区域,同时构建牛ffar-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牛ffar-1基因核心启动子属于TATA-less,Int-DPE类型;5'RACE结果将牛ffar-1基因mRNA序列向上游推进了726 bp;成功构建了牛ffar-1真核表达载体pIRES-EGFP-bffar-1,并在真核细胞中进行了表达.从启动子序列、mRNA 5'UTR及真核细胞表达3个方面对牛ffar-1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基因功能及调控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金华火腿传统加工过程中游离脂肪酸(FFA)、硫代巴比妥酸(TBARS)及双烯值和羰基值等的分析,研究其在加工过程中的脂质分解氧化规律及其与温度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是火腿中FFA的主要成分,在成熟结束时占FFA总量的93.58%,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亚油酸占主导地位;在加工过程中各种FFA均先降低再增加,其总量在发酵中期达到最高点;高温成熟促进脂质分解,同时加速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使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TBARS显著地降低;双烯值、羰基值与温度呈正相关(R2分别为0.938 8和0.841 6).  相似文献   
4.
将乳酸菌 ( L plantarum )接种到肠馅中 ,按着我国风干香肠传统工艺生产 ,在风干过程中测定脂肪及游离脂肪酸变化。结果表明 ,添加乳酸菌的香肠脂肪含量略低 ,酸价高 ,说明添加乳酸菌能促进脂肪分解 ;另外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 ,尤其是 C18∶ 1和 C16∶ 0 两种脂肪酸含量明显增多 ,而 C18∶ 2 则略低 ,可能是 C18∶ 2 进一步参加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潘丽红  周光宏  徐幸莲  彭增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10-7611,7613
为了研究如皋火腿中的酯类物质。选取7条4.5~5.0 kg如皋火腿为试材,用常规方法测定其理化指标(水分、盐分和pH值),通过气相色谱测定从提取脂质中分离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并测定其共轭二烯值与羰基值。在如皋火腿股二头肌和皮下脂肪中含盐量为11.60%和1.07%,水分为40.21%和3.65%,pH值为5.71和6.02,游离脂肪酸含量为49.65%和26.11%,除pH外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如皋火腿中含有丰富的游离脂肪酸,在皮下脂肪中油酸的含量最多,股二头肌中亚油酸的含量最多。火腿中存在少量的反式脂肪酸,皮下脂肪有反式的油酸,股二头肌中有反式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股二头肌的氧化明显高于皮下脂肪,可能与酶活力、氧化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选择体重60kg 左右,出生日期相近的北京黑猪72头(阉公猪和母猪各半)分为四组,Ⅰ组和Ⅱ组饲喂的饲料含蛋白质14%;Ⅲ组和Ⅳ组饲喂的含蛋白质16%。预饲后,Ⅱ组和Ⅳ组每天每只猪注射猪基因工程生长激素1ml(含2mg);Ⅰ组和Ⅲ组每天每只猪注射75mMNaHCO_3液1ml 作对照。注射28天后颈静脉采血除分析血浆非蛋白氮和游离脂肪酸(待发表)外,还用 Follin-Wu 法分析血浆葡萄糖和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米糠稳定化对米糠中游离脂肪酸值的影响.[方法]对米糠进行干热、湿热、微波和挤压等稳定化处理,并通过测定游离脂肪酸值确定米糠稳定化的最有效方法.[结果]在相同储藏期内稳定化效果顺序为:微波湿热处理>挤压处理>湿热处理>干热处理.从短时间来看,通过挤压法对米糠的稳定效果最好,在130℃下用单螺杆挤压机处理含水量25%的米糠,3d后游离脂肪酸值才达到3.28%;从米糠长期保存考虑,微波湿热处理(25%含水量,60s)效果优于挤压处理(130℃、含水量25%).[结论]干热法、湿热法、微波法和挤压法等4种稳定方法对抑制米糠游离脂肪酸值的增加都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金华火腿传统加工过程中脂质分解氧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华火腿传统加工过程中游离脂肪酸(FFA)、硫代巴比妥酸(TBARS)及双烯值和羰基值等的分析,研究其在加工过程中的脂质分解氧化规律及其与温度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是火腿中FFA的主要成分,在成熟结束时占FFA总量的93.58%,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亚油酸占主导地位;在加工过程中各种FFA均先降低再增加,其总量在发酵中期达到最高点;高温成熟促进脂质分解,同时加速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使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TBARS显著地降低;双烯值、羰基值与温度呈正相关(R^2分别为0.9388和0.8416)。  相似文献   
9.
脂肪营养及在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岩  刘中华 《饲料工业》2005,26(14):48-51
1油、脂肪及脂质脂肪是动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及供能形式,也是动物机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所谓的脂肪是脂类物质的总称。普通的植物油主要含甘油酯(单酯、二酯及三酯)、磷脂类、脂肪酸及其它脂溶性物质成分如脂溶性维生素、色素等,而精炼后的植物油中甘油三酯占99%以上。动物油脂的成分比植物油多含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在运动能源上,深具意义;胆固醇、磷脂质是细胞膜和脑神经组成的重要成分;胆固醇也是胆汁酸、类固醇荷尔蒙的合成材料。一般在常温下呈液态称为油(棕榈油例外),呈半固态或固态则称为脂,油可通过化学反应转…  相似文献   
10.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果实发育是形成产量的基础,但采收24 h后会出现酸败现象,严重影响棕榈油品质,目前对果肉发育和采后的游离脂肪酸代谢物合成差异的关键调控基因及途径尚未明确。本研究以油棕果实为实验材料,果实取自授粉后95 d(MS1)﹑125 d(MS2)、185 d(MS3)、采收后24 h(MS4)、采收后36h(MS5)5个时期。采用第二代高通量转录组学技术(RNA-Seq)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技术(LC-MS/MS),对其发育和采后的果实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无籽种油棕在脂肪酸积累中后期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在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LACS4、LACS4-X1、FATA、FATB、KASⅠ、KASⅡ、SAD1在果肉中高表达且与果肉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麻酸呈正相关关系,DGAT、PDAT在果肉中高表达且与上述6种脂肪酸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上述酶基因的表达可能对油棕果实脂肪酸的合成和累积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推测LACS4、LACS4-X1、FATA、F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