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143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志成 《齐鲁渔业》2001,18(4):26-27
1 湘云鲫 是由中国工程院刘筠院士为首的协作组,运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生物工程技术而培育出的三倍体鲫鱼,具有自身完全不育、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食性广、易捕捞、耐低温、肉嫩味美等优点。当年鱼苗个体可达500g,鱼种经1年养殖,个体可超过1kg,比普通鲫鱼生长速度快40%~60%。池塘养殖发生缺氧时,草、鲢、鳙鱼类发生死亡,而湘云鲫却平安无事。在水温10℃以下时,其它鱼类已停止生长,湘云鲫仍能摄食生长。池塘混养每亩可增产80~120kg,增加纯利润1500元以上。湘云鲫可池塘主养、混养,也可进…  相似文献   
2.
为了积极探索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我们在高青县赵店镇渔业科技示范园进行了湘云鲫无公害健康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良种鲫鱼是指湘云鲫、异育鲫鱼、彭泽鲫、银鲫等品种鲫鱼,这些鲫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优点,在国内有良好的市场。湘云鲫是由中国工程院刘筠院士为首的协作组,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的三倍体鲫鱼。具有自身完全不育,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食性广、易捕捞、耐低温、肉嫩鲜美等优点。湘云鲫可在池塘主养、混养,也可利用网箱、稻田、湖泊、水库等养殖。异育鲫鱼是中科院水生所用正银鲫为母本,江西的兴国红鲤为父本,经人工受精培育的后代。它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2月15日,陕西省陕县远程办依托全县13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的远程教育终端管理站点,以村为单位组织2.69万名农村党员群众,集中收看了《农事早知道》视频直播节目,为提高冬季设施蔬菜生产和肉牛科学营养与饲料配制提供了技术支持。活动当天上午,各站点组织广大党员群众集中收看了由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应芳卿研究员讲解冬季设施  相似文献   
5.
李志忠 《科学养鱼》2000,(10):40-40
我市自 1998年首次引进湘云鲤试养已三年,至今已推广到我市 11个县区均有养殖,据各地的反映,生产效果有好有差。为了比较湘云鲤与本地鲤的生长速度,我们去年在永州市养殖业种苗中心进行了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试验材料   试验池 2号面积为 1200米 2,对比池 3号面积为 1267米 2,两池相邻,池形为东西向长方形,水深 2.0米,水源为双牌水库渠道水,进出水系统相似。   苗种来源:湘云鲤从资兴中试基地购回,本地鲤为湘江冷水滩江段鲤鱼卵池塘孵化而得。   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   二、鱼种投放   在投…  相似文献   
6.
7.
张金宗 《新农村》2005,(1):19-20
湘云鲫是用四倍体鱼作父本与二倍体鱼作母本,通过人工杂交生产出来的三倍体鲫鱼。该鱼种肉质鲜美,池塘养殖7个月尾重可达0.5千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1.5千克(养殖2年左右)。湘云鲫耐低温、低氧,抗病力强,生长快,食性杂,饲料来源广,生长优于双亲,起捕率高,不易脱鳞,易运输,耐暂养。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8.
2005年6月2日下午,我局冷冻厂2号鱼池(1000米^2)从湖南空运回来刚入塘3天的湘云鲫鱼苗突然浮出水面,黑黑的一片。开始小鱼苗上下游动,见人也不知道躲开。饲养员以为是缺氧,就加了一些水,没过多留意,到第二天早上发现有鱼苗死亡。于是求助技术人员到现场镜检,发现鱼苗寄生了鲤斜管虫。  相似文献   
9.
10.
甘德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巴颜喀拉山脉以北,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黄河源头,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腹地、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县。全县土地总面积71.18万hm^2,辖一镇六乡,36个牧委会。在50多年的发展中,一靠政府,二靠科学,从县实际出发,探索建设养畜,科学养畜和发展商品生产的路子,在畜疫防治的草原保护和改良,防灾保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