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5篇
  4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省蓬安县具有发展柑桔产业的区位、品牌、政策等优势,然而与全国许多柑桔产区一样,当地的柑桔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劳动力流失、规模小、经营分散等问题。如何将当地众多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现实的动力,笔者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罗红柏 《四川蚕业》2004,32(3):50-52
困则变,变则通。近年来,蓬安县蚕业局全体干部职工面对困境,创新举措,团结一心,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立足自身搞产业化建设的新路子。到目前为止,全县已累计发展蚕桑业主84户,经营土地面积近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2003年已实现养蚕2000多张,产茧6.5万余公斤,产值65万余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养茧4万张,产茧100万余公斤,产值上千万元,利锐300万元以上。其中:蚕业局内部职工当业主的已有18户,参与职工人数达47人,占在岗职工总人数的1/3,承包经营土地面积近4000亩,已投入民间资金265万余元,2003年养蚕1710张,产茧6万余公斤,产值近60万元,有4户业主办理了私营企业注册登记,带动了蚕桑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红柏 《蚕学通讯》2007,27(1):50-51
一是讨论明思路。该乡以“市级蚕桑基地的殒落带来的启示”为题,在乡党委、机关干部、村干部和部分人大代表、党代表、蚕桑大户代表中广泛开展讨论。大家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认真分析乡情,就乡域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突破性发展立乡产业(蚕桑),扶持壮大骨干产业(生猪、优质水稻、  相似文献   
4.
罗红柏 《四川蚕业》2010,38(3):47-48
1蓬安县蚕业土地流转历程及现状 在蓬安蚕桑发展进程中,较早就进行了桑园地流转探索。从198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蚕桑吨茧户,要求全县发展年产吨茧的农户500户,年产半吨茧的农户1000户,户平有桑园达到8亩以上。而规划有技术、有劳力的农户,  相似文献   
5.
<正>同样是一头猪,不同的销售模式获取的利润会完全不一样。在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很多养户在行情不好的时候,采取别样的销售模式,让每头猪多赚了100元。  相似文献   
6.
《山东饲料》2006,(2):35-35
一千克挂向在市场上的售价不过两元左右,这已是大众所接受了的事实。可在四川省蓬安县的一个小山村,一位40多岁的农民却异想天开地盯着城里人的口袋,做出了每千克售价10元以上的“贵族面”!几年来,这种“贵族面”已经远销到北京、云南、成都、大连等地,上了各大超市、百货商场的地方土特产礼品专柜,每千克售价达到了三四十元,而创造这种“贵族面”的周道杰也顺理成章成了当地的明星人物.  相似文献   
7.
【导读】蓬安县是柑桔生产适宜区,种植历史悠久,以“锦橙100号”为龙头的柑桔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骨干产业,被四川省列为柑桔产业发展核心培育县之一,做大做强蓬安柑桔产业、实施产业强县战略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8.
3月以来,由蓬安县人大的牵头领导,该县工商联合农业部门,集中力量对全县大春农作物种子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严厉查处种子经营违法行为,有力维护了种子市场经营的良好秩序,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9.
刘和平 《四川蚕业》2002,30(3):42-44
为加速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蚕桑业新发展,蓬安县全面推行了业主经营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蚕桑业主78个,承包土地达6000亩,蚕桑专重大户350户,其中,蚕业局职工程贤能等三人合资承包了蓬安县平头乡印盒村白水滩807亩荒滩地,已建成桑园510亩,2001年蚕桑收入21.7万元,2002年预计总收入达50万元。蚕桑业主经营已成为蓬安蚕桑发展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0.
电脑传奇     
邓拥军,1975年出生于四川省蓬安县一户普通农家。由于家庭贫困,高中毕业的邓拥军来到镇上一家杂货铺打零工.每月仅50元的收入贴补家用.却因一次意外失火欠下1万多元的债务。背着那个“天文数字”的债务.21岁的邓拥军来到广州.在这里.他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新鲜玩意儿——电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