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04初从正常鸭群中分离到一株鸭源禽流感病毒,命名为A/Duck/HN/4/2004(H6N2)。经对血凝素基因(HA)序列分析发现HA基因全长为1744bp,共编码566个氨基酸,在裂解位点仅含一个碱性氨基酸-精氨酸(R),符合LPAIV的标准。将所得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同一亚型参考序列分析表明,与H6亚型流感HA基因同源性为89.2%-97.1%,经分子遗传演化分析表明本次分离株与香港分离株A/Duck/Hong Kong/3600/99(H6N2)、A/Duck/Hong Kong/3600/99(H6N2)最近。  相似文献   
2.
鸭源新城疫大范围传播对于养禽业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随机从福州市周边10个农贸市场购买鸭蛋,进行新城疫抗体滴度测定试验,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检出率88%,新城疫抗体滴度低的为1log2,高的达到7log2,平均滴度2.12log2。检出率较高,应及时采用有效的免疫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3.
从湖北新洲某鸡场的10日龄患病蛋鸡的腺胃里分离并鉴定1株细菌,同时对病鸡腺胃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阴性菌,生化反应特性是对甘露醇、β-半乳糖苷酶、葡萄糖、蔗糖、α-葡萄糖、海藻糖、肌醇、山梨醇等反应阳性,对麦芽糖、吲哚、L-阿拉伯糖、D-阿拉伯糖、鼠李糖等反应阴性。通过16S 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为鸭源鸡杆菌。病鸡腺胃增厚,黏膜面乳头明显,镜下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分离菌的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多粘霉素E、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利福平、复方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安普霉素等敏感,而对红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等具有耐药,说明该株菌在鸡群中存在已久,产生了耐药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鸭源新城疫(Duck Newcastle disease)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为了对鸭源新城疫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本文选取鸭源NDV103测定其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脑内致病指数(ICPI),静脉致病指数(IVPI),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对30只7日龄SPF鸡和30日龄SPF鸡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EID50为10-8.42/0.2 ml,MDT为58.5 h,ICPI为1.92,IVPI为1.77,该毒株对SPF鸡均有100%致死率,实验表明该毒株为强毒,且鸭源NDV对SPF鸡有致死性。  相似文献   
5.
鸭源流感病毒感染对鸡和家鸭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商品来航鸡、樱桃谷鸭分别接种鸭源流感病毒株A/duck/Nanjing/21/95(H9H?),研究了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流感发生与红细胞CR1花环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正常鸭的红细胞CR1花环率极显高于正常鸡的红细胞CR1花环率,即使接种AIV后,鸭红细胞CR1花环率有所下降,但也显著高于正常鸡的红细胞CR1花环率,这些结果表明,鸭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在一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6株鸭源A型流感病毒(AIV)的鸡胚传1代、2代或3代尿囊液,采用滴鼻-点眼、腹腔注射、静脉注射或肌注-腹注等途径,分别对鹌鹑、商品来航鸡、SPF来航鸡进行人工感染。结果,鹌鹑50%发病,无死亡;商品鸡100%发病,死亡62.5%;SPF鸡100%发病,死亡92.4%。结果显示,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最为有效,滴鼻、点眼的致病效果同样确实。本试验发现雄禽比雌禽易感,发病率高。试验表明,鸭源弱致病性流感病毒对其他禽类存在致病潜力,因而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鸭源鸡杆菌(G.anatis)体外黏附和侵袭细胞的能力,选择HeLa细胞为感染模型,分别以细菌黏附和侵袭HeLa细胞数量为指标,借助革兰和姬姆萨染色及电镜观察来研究2株不同来源的鸭源鸡杆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和侵袭特性。结果显示:黏附计数表明鸭源鸡杆菌Yu-PDS-RZ-1-SLG能高水平黏附HeLa细胞,菌株感染30、60、90、120、150min后每细胞黏附的细菌数分别为0.84、4.68、8.52、9.27、8.2个,而菌株F149T对HeLa细胞有较低的黏附作用。侵袭试验表明Yu-PDS-RZ-1-SLG有低度侵袭力,侵袭的细菌数在150min时达到最大,约8.27·1 000细胞-1,随后细胞破碎,细胞逐渐脱落,而菌株F149T未检测到侵袭力。染色及电镜试验进一步证实鸭源鸡杆菌Yu-PDS-RZ-1-SLG可黏附于HeLa细胞表面并侵入细胞内部。菌株经胰蛋白酶处理后,细菌的黏附率显著降低,表明细菌的表面蛋白参与黏附。黏附和入侵特性是鸭源鸡杆菌定殖在组织表面重要的能力,该细胞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外定量法检测20株鸭源鸡杆菌的被膜形成能力,并对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1株鸭源鸡杆菌在不同环境(培养时间、培养基质、营养条件)下产生生物被膜(BF)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鸭源鸡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形成被膜的能力,其中3株被膜形成能力中等,2株形成能力较强;鸭源鸡杆菌在银染法、试管法和微量板定量检测法中形成BF的最佳培养时间分别是24、60、24h。其生长周期为8h开始起始黏附、20h大量黏附阶段、24h时形成了完整的生物被膜、32h生物被膜老化散播,之后起始新一轮的被膜周期。葡萄糖、蔗糖及NaCl的加入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被膜的形成,且随着加入量增加NaCl对被膜形成抑制更显著,而低质量浓度的MgSO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F的形成。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生物被膜内鸭源鸡杆菌聚集成团状、相互黏连形成致密的三维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抗鸭副粘病毒(DPMV)的单克隆抗体,为鸭副粘病毒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差速和蔗糖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DPMV,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株SP2/0融合,采用间接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血凝抑制(HI)试验等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筛选到7株能稳定分泌抗DP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J28、F4、B3、E39、E41、A12和A30。这7株单克隆抗体都具有ELISA和1FA特性,其中J28和F4还具有HI和中和特性。免疫球蛋白亚类测定结果显示,J28和F4均为IgG1,其他5株均为IgM。相加ELISA试验结果显示,单抗B3,J28与F4,A30与E39/E41/A12分别识别3个不同的抗原位点。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7株单克隆抗体与雏番鸭细小病毒(MPV)、鹅细小病毒(GPV)、鸭肝炎病毒(DH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及正常细胞均无交叉反应。【结论】筛选出了7株具有ELISA、1FA等特性且分泌抗DP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明确了各株单克隆抗体的特性,为鸭副粘病毒病的免疫治疗和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株野鸭源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的分子克隆和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4年8月采自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野鸭咽喉和泄殖腔拭子中监测到并成功分离出1株禽流感病毒。经亚型鉴定确定为H4N6型禽流感病毒。命名为A/maliard/ZhaLong/88(H4N6)。携带该病毒的野鸭外观健康,为隐性带毒。对此株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的8个节段进行全序列扩增并测序,并与GenBank上发表的不同来源的H4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了遗传变异关系及此株病毒的潜在致病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