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醉马草的有毒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用溶剂提取法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首次从醉马草中提取、分离出一种生物碱成分,我们称其为醉马草毒素。动物毒性试验证明,醉马草毒素是醉马草的主要有毒成分。经元素分析及有机波谱分析确定了结构式。 马属动物按照10g/kg体重的剂量,一次灌服醉马草干粉或相当剂量的粗提物,即可引起与自然发病相同的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翘尾,四肢无力,行走如醉,肌肉震颤,心跳加快,呼吸迫促等。  相似文献   
2.
动物通过皮毛携带、搬运等方式对种子在空间上的扩散产生不同影响,是植物种子实现远距离扩散的重要途径。以草原毒害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材料,采用野外模拟及控制性试验,测定了马、牛、羊皮毛附着和保留种子的能力,以及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搬运能力,分析动物对醉马草种子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马、牛、羊模型种子的附着率:羊 > 牛 > 马(P<0.05),种子掉落率:羊 < 牛 < 马(P<0.05);随着行走天数的延长,种子在马、牛、羊皮毛上的附着率呈下降趋势。马的背部以及牛、羊的背、侧部最易附着种子;种子的侧部最易附着在皮毛上,以种子顶部附着的种子最不易掉落。24 h内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扩散范围分别为0~15 cm和0~40 cm。综上所述,家畜对醉马草种子起到远距离扩散作用,且羊比马、牛更容易增加种子的扩散强度。蚂蚁、鼠类对醉马草种子起到短距离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芨芨草光合与蒸腾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对芨芨草叶片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芨芨草叶片光合速率日进程受环境影响,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6、7月呈双峰曲线,8月和9月,光合速率则呈单峰曲线;芨芨草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进程在整个生育期内基本上呈单峰曲线。2)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对芨芨草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而在整个生育期它们三者之间都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芽库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生境中芽库动态变化规律与芽库与植物大小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防控及利用醉马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分布在荒漠、草原和草甸生境中的草原毒害草醉马草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分析不同生育期(返青期、开花期、结实期和枯黄期)醉马草变化特征,研究不同生境的芽数量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草原和草甸生境结实期和枯黄期的芽数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荒漠生境的芽数量和生物量(P<0.05),同一生境中,开花期和枯黄期的芽数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返青期(P<0.05)。(2)荒漠生境芽数量和生物量随着的丛径变大表现增加趋势,而草原和草甸生境丛径大小与芽数量和生物量之间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良好的生境条件能促进芽库数量和生物量的增加,丛径大小对芽数量和生物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The field performance of the native Pappophorum vaginatum, the naturalized Eragrostis curvula and various cultivars of the introduced Achnatherum hymenoides and Leymus cinereus was evaluated as potential forage resources in rangelands of arid Argentina during the warm seasons of 2007/2008 and 2008/2009. Plants of these grass species, obtained from seeds, were transplanted to the field in 2006, when they were 1 year old. During the study years, there were two defoliation managements: plants of all study genotypes either remained undefoliated (controls) or were defoliated twice a year during spring at 5 cm stubble height. Despite tiller number being lower (P < 0·05) on defoliated than on undefoliated plants, and total leaf length per unit basal area being similar (P > 0·05) between defoliation managements by mid‐spring,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P > 0·05) in dry weight production between defoliated and undefoliated plants in all genotypes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growing season. Plants of one or more of the introduced genotypes showed a similar (P > 0·05) or greater (P < 0·05), but not lower,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and per square centimetre, daughter tiller production, total leaf length and dry weight production per unit basal area than the native species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and/or second growing seasons. These morphological variables were similar (P > 0·05) or greater (P < 0·05) in the native than in the naturalized genotype. Plant survival, however, was lower (P < 0·05, overall mean = 20%) in the introduced than in the native (>70%) or naturalized (>39%) genotypes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or second growing seasons.  相似文献   
6.
焚烧对芨芨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禾  章祖同 《草地学报》1997,5(1):62-66
本文研究了焚烧对芨芨草生产力的影响。焚烧后芨芨草在开花期可增产62.2%,其营养价值在生长前期有所提高,以粗蛋白质在来分含量的提高和无氮浸出物与纤维素的降低为特征,烧后芨芨草期可延长15天左右,叶量增大,地下部增重大于地下部。  相似文献   
7.
芨芨草基因组DNA提取与RAPD反应体系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出适合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Nevski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对RAPD反应体系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包括模板浓度、Mg2+、dNTP、引物和Taq酶浓度,建立了适合芨芨草RAPD分析的PCR反应体系.即在12.5uL的反应总体积中Mg2+浓度为1.5mmol·L-1,dNTPs 浓度0.2mmol·L-1,Taq酶0.5U,20ng模板DNA,10bp附机引物3.2pmol.反应程序为:前6个循环为95℃变性30s,35℃复性45s,72℃延伸80s,后36个循环为94℃ 45s,36℃ 40s,72℃ 70s,最后72℃延伸10 min.该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对自然发生不同程度白粉病(健康、轻度感病和重度感病植株)的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醉马草植株的发病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E+醉马草的发病率48%显著低于E-醉马草的发病率97%(P0.05),E+的病叶率60%显著低于E-醉马草病叶率86%(P0.05),E+醉马草的病情指数为50.76,E-醉马草的病情指数为82.49;通过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与健康植株相比,在轻度和重度发病植株中,内生真菌的存在可以显著(P0.05)提高醉马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E+醉马草的SOD酶活性和POD酶活性也显著高于E-醉马草,同时内生真菌显著地降低了醉马草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据此说明内生真菌的存在能够提高醉马草抗白粉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万志文  曹莹  陈振江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16,33(7):1353-1360
研究了不同温度(8℃/5℃、15℃/12℃、22℃/15℃、28℃/25℃、35℃/28℃)处理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的影响,以期明确共生体幼苗生长和产碱的最适温度。结果表明,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在22℃/15℃处理下达到最大,其中株高显著(P0.05)高于其它4个处理,根长显著(P0.05)高于28℃/25℃和35℃/28℃处理,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8℃/5℃、28℃/25℃和35℃/28℃处理,分蘖在15℃/12℃处达到最大,显著(P0.05)高于8℃/5℃、28℃/25℃和35℃/28℃处理。叶绿素在22℃/15℃处理下达到最大,显著(P0.05)高于8℃/5℃、15℃/12℃和35℃/28℃处理。可溶性糖在5个温度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在处理时间为15 d时,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均在22℃/15℃处理下达到最大。综上所述,最适宜共生体幼苗生长、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积累的处理温度是22℃/15℃。  相似文献   
10.
返青期醉马草株体对几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采自新疆天山北坡的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株体为供体植物,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3种补播牧草及醉马草自身为受体植物,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返青期醉马草不同营养器官水浸液在0.2、0.1、0.05和0.025g·mL-1 4个浓度下对这4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醉马草株体水浸液对4种植物种子的化感作用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敏感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醉马草无芒雀麦红豆草紫花苜蓿;不同部位的醉马草水浸液化感作用强度为茎叶根;醉马草株体水浸液对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低浓度(0.025g·mL-1)促进、高浓度(0.2g·mL-1)抑制的作用,而对无芒雀麦、红豆草和醉马草种子,则不同浓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因此,建议使用紫花苜蓿等耐受性较好的牧草来对醉马草爆发区进行春季补播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