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萄二倍体与四倍体品种间杂交胚珠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克服葡萄二倍体品种与四倍体品种之间的交配障碍,进行了杂交胚珠的离体培养研究。发芽胚珠的取样时期集中于授粉后35~75d,其中多数以二倍体作母本的组合在授粉后55d取样的发芽率最高,以四倍体作母本的组合授粉后70d取样的发芽率最高。基本培养模式为:发育培养基-(剥胚)萌发培养基-生长培养基。用二倍体品种作母本时,所有组合均获得了培养苗,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的胚珠发芽率高于2号培养基。反交对培养基的要求有相反趋势,其中2个组合未得到培养苗。授粉后60d,直接剥出杂种胚进行培养,得到了最高发芽率。综合分析初步认为,用二倍体品种作母本比用四倍体品种作母本容易获得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联用系统(GC-MC-CS) 对两个自交组合、1个杂交组合亲本及其后代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同一组合中不同香气成分的分离情况不同, 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组合中的分离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果实香气成分的遗传主要表现为分离( 1∶1、1∶3、3∶1、15∶1) 与不分离两种方式, 发生分离的成分有些是由单基因控制的, 有些是由多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3.
以曼谷青皮、碧绿1号和钦州大肉苦瓜为育种材料,采用双父本混合花粉杂交和后代系谱选择育成优良自交系,再经配合力测定选出优良一代杂种春丰50。该品种生长势强,果实粗棒形,纵径26.3cm,横径6.45cm,皮色翠绿油亮,一般单果质量420g左右。平均每667m~2产量3 500kg。  相似文献   
4.
武陵山区杂交水稻育种目标与策略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针对武陵山区气候生态条件复杂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武陵山区杂交水稻育种目标:在以"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为总体育种目标的基础上,以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米质和抗性选育为突破口,重点开展抗稻瘟病和耐寒育种,达到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有机统一.实现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发掘和利用优异种质资源,加强区内育种单位之间的协作,建立多病圃对种质资源、亲本和组合进行联合鉴定筛选,通过病区胁迫选择、非病区选择与高海拔基地抗寒性鉴定相结合育成符合育种目标的新组合.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地鉴定或育成了一批优质抗病的恢复系、不育系和杂交组合,并相继通过各级水稻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5.
豫州褐壳蛋鸡Ⅰ,Ⅱ系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州褐壳蛋鸡Ⅰ、Ⅱ系杂交效果研究表明,其生活力、主要生产性能均有明显提高,健雏率、育雏率、育成率、产蛋期存活率分别达到99.02%,97.87%,97.12%和93.35%,开产日龄提早6 ̄9d,全期产蛋254.20枚,料蛋比2.42:1。  相似文献   
6.
不同杂交技术对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首次在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方法中应用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和不去雄授粉技术,并与常规去雄授粉技术进行比较。其结果:平均胚产生频率常规去雄授粉技术为29.9%,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为21.4%,不去雄授粉技术为17.2%。3种杂交技术之间植株产生频率十分接近,分别是81.0%、81.8%和78.9%。尽管统计分析表明3种杂交技术间胚产生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改良垂直剪颖剪药技术工序少,操作简便,速度快,工效高,应是首先推荐使用的技术。4个小麦品种的胚产生频率在18.5%~29.1%间(平均22.6%),存在着显著差异。植株产生频率在74.4%~87.2%之间,平均为80.6%。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28,自引:12,他引:128  
 根据5个玉米杂种优势群和9个亚群的划分结果,总结探索出我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的10种主体模式、16种子模式,其中改良Reid群×四平头杂种优势群、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Mo17亚群×四平头群和Mo17亚群×自330亚群4种子模式利用最多,且均有很大潜力;改良Reid群×Suwan亚群,改良Reid群×综合品种选亚群和改良Reid群×自330亚群3种子模式有明显发展趋势。对各子模式组合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区及其主要性状的改良进行了评析,并对模式的运用、改良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利用瑞士西门塔尔公牛与黑白花低产母牛杂交,获得F_1母牛,平均体重530kg,产奶力强,年用混合精料900kg,产奶量达到3889.63±83.23kg,乳脂率3.75%;阉公牛育肥性能良好,年用混合精料182.50kg,屠宰率46.14%,净肉率38.14%,含有50和西门塔尔牛血的F_1母牛在产奶量、奶的质量,以及公犊在去势育肥等生产性能方面均表现出较大优势,同时,F_1也表现出有易适应环境、抗病力强等优点。因此,用西门塔尔公牛来改良低产黑白花牛的做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以长×杜玉、大×杜玉各18头为研究对象,在同样条件下饲养至平均体重90 kg,然后每组挑选3公3母进行屠宰测定试验,研究比较2个杂交组合肥育猪日增重、料重比、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两组合各方面性能差异不明显,但大×杜玉日增重、料重比、瘦肉率等方面性能占优势;两组合肌肉都具有鲜红的肉色、良好的持水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大×杜玉杂交组合在生产上具有一定优势,是玉山黑猪较好的杂交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茸鹿杂交试验研究工作的成就及思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我国养鹿业近40年开展了12种茸鹿的种间和亚种间的8种杂交(系)、28种组合方式的试验。选育出高产、优质、低耗的茸鹿新品种(系),对开辟茸鹿杂交育种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