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98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180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riental persimmon (Diospyros kaki) originated in Eastern Asia, and many indigenous cultivar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These cultivars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based on their natural astringency loss on the tree and seed formation: pollination-constant non-astringent (PCNA), pollination-variant non-astringent (PVNA), pollination-constant astringent (PCA), and pollination-variant astringent (PVA). PCNA is the most desirable type because the fruit can be eaten without any postharvest treatment; therefore, one of the goals of our persimmon breeding programs is to release superior PCNA cultivars. The PCNA genotype is recessive to the other three non-PCNA genotypes, and PCNA-type F1 offspring are obtained exclusively from crosses among PCNA genotypes. Moreover, the number of superior PCNA cross-parents have been limited. In the late 1980s, inbreeding depression became obviou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fruit size, tree vigor, and productivity. To mitigate the inbreeding, a backcross program using PCNA [(non-PCNA × PCNA) × PCNA] was started in 1990. This process, however, was inefficient because only 15% of the offspring were PCNA, and all offspring had to be grown to the fruiting stage. Therefore,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the PCNA locus were developed for discriminating PCNA offspring. A molecular marker linked to Chinese PCNA has also been developed.  相似文献   
2.
初步研究了利用家蚕蛹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可行性。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家蚕蛹上的发育历期,子代蜂的寿命及飞行能力,认为繁蜂的最佳蜂蛹比为15~20∶1;4次接蜂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可以利用家蚕蛹连续繁殖,单蛹出蜂量及单雌产卵量均较高;利用家蚕蛹繁殖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国槐尺蛾蛹寄生率为76.7%,表明利用家蚕蛹繁殖的子代蜂对其他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3.
从风水文化的视角探讨了植物景观中的阴阳属性、五行学说和象征寓意,并以此为指导,研究了风水文化在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物种配置和主题构建三个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尊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规律、选择有利于人类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的植物、赋予植物思想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宜居的植物景观氛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从青春华茂到悲辛收场,最终难逃“红颜薄命”的宿命。作为封建帝王的一个玩物,她的死既是一个爱情悲剧,更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6.
沙柳集束沙障固沙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蚀沙埋是制约沙区人工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子之一。设置沙障是防止风蚀沙埋,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沙区人工造林设置不同类型沙障的对比试验,筛选出沙柳集束沙障。该沙障具有明显的效益,可在高大流动沙区人工造林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恩格贝沙地环境中沙柳生理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柳是恩格贝旅游区沙地中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重要固沙植物。沙柳叶片光合速率呈现出不规则的日动态变化,在11:00~14:00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呈现出单峰型的日动态变化,蒸腾在午后13:00达到最大值。沙柳在春末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是夏末的79.38%和71.56%,表明水分亏缺是影响沙柳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沙柳是一种重要的防风固沙树种,大面积生长于沙漠、沙地之中。近几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沙柳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有沙柳林的衰退日益严重。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主要探讨了达拉特旗七里沙现有沙柳林的衰退原因及复壮更新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浙江丽水柿子主要的5个优良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优良性状作了描述,进而简略介绍它们的栽培技术及采收、脱涩加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华北落叶松鞘蛾人工合成性诱剂诱引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0年,在山西省太岳山林局应用人工合成的华北落叶松鞘蛾性引诱剂对华北落叶松鞘蛾进行了监测,并开展了大量诱杀试验。结果表明:该引诱剂对华北落叶松鞘蛾雄蛾有较中的引诱作用,60个诱捕在成虫扬飞期共诱到鞘蛾成虫51万头,应用诱捕器后,林地内华北落叶松被害率下降50.1%,虫口密度下降81.2%,可用于对华北落叶松鞘蛾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