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8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0篇
  10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0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IM: To study effects of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signal transduction on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TIMP-3) i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 METHODS: Expression of uPAR, MMP-2 and TIMP-3 in GCT tissue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Phosphorylation level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44) in uPA/uPAR signal pathway in cultured GCT cells was detected by immunoprecipitation. The expression of MMP-2 and TIMP-3 in cultured cells after treatment with uPA-ATF or anti-uPAR antibody was also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1)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uPAR) was positive on the cell membrane and in cytoplasm of some mononuclear stromal cells (MSCs)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MGCs); 2) MMP-2 was positive in the cytoplasm and on the cell membrane of almost all of MSCs and some of MGCs. The polar distribution of MMP-2 in the cytoplasm of MGCs was especially obvious; 3) The expression of TIMP-3 of some MSCs and MGCs in GCT was much lower than MMP-2. The positive signal also showed a prominent polarity; 4) After treatment with uPA-ATF,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 of p44 in GCT cultured cell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Addition of anti-uPAR antibody in the cells remarkably down-regulated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 of p44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uggesting that uPA-ATF participates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his reaction can be inhibited by anti-uPAR antibody; 5) uPA-ATF cell signal pathway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MMP-2 and TIMP-3, while anti-uPAR antibody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MMP-2 and TIMP-3.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uPA-ATF directly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MMP-2 and TIMP-3 by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and the over-expression of MMP-2 and TIMP-3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ocal osteolysis of GCT.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犬冠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犬肾传代细胞(MDCK)从1只病死大熊猫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DXMV。电镜观察磷钨酸负染的病毒细胞培养物,发现冠状病毒样粒子,超薄切片上可见细胞浆内病毒包涵体。理化学和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DXMV核酸类型为RNA,对氯仿、乙醚敏感,可耐受1%胰蛋白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耐酸性和耐热性,可在MDCK、FCWF、F81细胞中增殖,无血凝性和血吸附特性。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DXMV可被犬冠状病毒阳性血清中和。采用犬冠状病毒间接荧光抗体法染色DXMV细胞飞片,可在细胞浆内见到特异性荧光。以冠状病毒通用引物和犬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可从大熊猫肝脏和不同代次的病毒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与预期值251bp和515bp大小相同的核苷酸片段。由此说明,该病毒为犬冠状病毒,大熊猫可被犬冠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放归计划框架与操作程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IUCN/RSG关于物种放归的标准,借鉴麋鹿、普氏野马和扬子鳄等物种放归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大熊猫放归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即:足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适宜栖息地的选择;充足的释放动物种源;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有效的工作小组的分析和综合,从潜在的栖息地的评估和选择,到小规模的释放试验性项目,长期监测,发展到正式放归项目实施。  相似文献   
4.
野外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一只野外放归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其圈养双胞胎兄弟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比较。从放归大熊猫粪便中分离出17种肠道菌,优势菌群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圈养大熊猫相比,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的种类未发生改变,但是肠球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减少。研究发现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有较大波动,乳杆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不大;而圈养大熊猫三种优势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都不大。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轮状病毒(giant panda rotavirus,GPRV)是引起幼龄大熊猫腹泻的主要病原,对圈养大熊猫产生了较大的危害。轮状病毒结构蛋白VP6是一种载体蛋白,可介导黏膜免疫反应。VP7是轮状病毒结构蛋白中主要的中和抗原。因此,VP6-VP7的融合表达作为候选抗原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存在表达量低、可溶性差以及纯度低等弊端。本研究使用醛缩酶(E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麦芽糖结合蛋白(MBP)3种融合标签,以实现获得表达量高和纯度高的GPRV-VP6-VP7重组表达蛋白。将扩增的VP6、VP7基因片段利用同源重组酶构建到含3种融合标签的表达载体pET21b上,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低温诱导表达。用Ni-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和Image J分析蛋白表达量和可溶性,Western blot分析得到表达的重组表达蛋白正确且具有蛋白活性。实验结果证明,EDA标签能显著促进VP6-VP7蛋白的原核可溶性表达,提高VP6-VP7蛋白表达量。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大熊猫犬瘟热病毒株,采集死亡大熊猫的心脏、肺、肝病料,研磨并反复冻融后收集上清液接种Vero细胞,待出现细胞病变(CPE)后,收集病毒液。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病毒分离株,测定病毒TCID_(50),动物回归试验测定其毒力。结果显示,盲传到第5代时,Vero细胞出现圆缩、聚集、脱落等病变;PCR扩增出287bp片段,与预期相符;测序结果显示,该毒株与已发表的CDV SD(14)11毒株(亚洲-Ⅰ型)的同源性为98%;毒株的TCID_(50)为10~(-5.2)/mL;幼犬感染分离毒株后出现体温升高、鼻头发干、拉稀、眼鼻分泌出水样分泌物等症状。本研究成功分离出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株。  相似文献   
7.
8.
基于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微致动器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Terfenol-D作为微致动器主要材料,采用弹簧对GMM棒施加一定的预压力以获得较大的磁致伸缩应变,采用偏置磁场消除GMM棒的倍频现象并使之工作在线性段,对磁路进行了分析和优化设计。针对电磁线圈工作发热及涡流损耗引起的GMM棒温升,采取了强制水冷方法并专门设计了一个恒温冷却系统用以消除材料的热变形对致动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超磁致伸缩转换器的流体控制阀及其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超磁致伸缩材料在流体控制阀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使用GMA时要解决的热补偿、微位移放大和非线性控制等几项关键技术。提出了两种基于GMA的两级电液伺服阀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人工圈养大熊猫出生幼仔一般采用自然哺育和人工哺育2种形式。人工哺育大熊猫幼仔1月龄内的饲喂及体重增长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只研究个体均饲喂异母初乳时,其生长发育良好。经方差分析,3只幼仔1月龄内饲喂和体重变化均无显著差异。因圈养大熊猫产双胎的几率较大,所以采取人工哺育可以保证幼仔的成活率。目前人工哺育的方式主要是采集初乳及母乳和配制人工乳来进行人工育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