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14篇
综合类   20篇
畜牧兽医   11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两种嵩草种子劣变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得贤 《种子》1999,(3):26-27
测定了低温下贮藏43个月,然后室温下贮藏49个月的久治嵩草,线叶嵩草种子的劣变过程,结果表明;两种种子在前43个月的低温贮藏劣变微,以后在室温下迅速加快,发芽率很低,且与生活力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二种均是休眠种子。  相似文献   
2.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贺兰山高山草甸进行数量分析。主要的结果如下:(1)贺兰山高山草甸可分为三个群系,分别为珠芽蓼群系、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而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群系,不同群系(或亚群系)的群落结构和环境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2)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之间的界限约为海拔3200m,而珠芽蓼群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偏阴坡,与海拔关系不大;(3)14个频次大于50%的物种在排序图上的空间分布反映了这些物种最适宜生境的位置,而且与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果洛州大武滩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典型样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为:该草地植被由24种植物组成,隶属13科22属。藏嵩草为优势种,次优势种植物有华扁穗草和鹅绒委陵菜。植被多样性指数(H′)为3.06,生态优势度指数(D)为0.82,均匀度指数为(J′)值为0.96。地上植物量干重为558.7g/m2,地下植物量为6734.13g/m2。地下植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处,为4071.7g/m2,占0~30cm植物量的60.46%。草地地上植物量按经济类群划分,莎草类、阔叶草类和禾草类植物分别占鲜重的69.9%、26.28%和3.78%;占干重的75.3%、20.3%和4.4%,草地植物群落以莎草科牧草为主。  相似文献   
4.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不仅反映植物的空间分布特点,还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植物利用资源的现状和生存能力。本研究以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为研究对象,按株丛斑块面积将矮生嵩草分为小斑块级株丛(0~30 cm2)、中斑块级株丛(30~80 cm2)和大斑块级株丛(>80 cm2)3个株丛级,采用点格局分析的g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矮生嵩草各级株丛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结果表明:矮生嵩草种群中小斑块级株丛占比高于中斑块、大斑块级株丛占比,种群中幼苗充足,正处于稳定的增长阶段;矮生嵩草小斑块、中斑块、大斑块级株丛在小尺度范围内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所有株丛斑块的聚集程度减弱,逐渐趋向于随机分布;小斑块与中斑块、大斑块的矮生嵩草株丛在小尺度内表现为正关联。斑块聚集分布和相互共存是矮生嵩草的一种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高寒草甸不同放牧强度下矮蒿草无性系分株内各构件的年度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蒿草分株面积呈现V字型的变化规律,复合分蘖6月最低,增长到9月达到高峰,芽分蘖6月、7月开始增加到10月份达到高峰,复合分蘖和芽分蘖活叶数从6月开始增加到9月达到高峰。单分蘖和生殖秆分蘖活叶数6月份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轻度放牧有利于复合分蘖数和单分蘖数的增加;中度放牧有利于芽分蘖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高寒矮嵩草草甸地面热源强度及与生物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地区,依据2002年涡度相关法观测的能量平衡各分量资料和6-10月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测定值,分析了高寒矮嵩草草甸近地表热量平衡、地面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地面热源强度与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地区,年内地面均为热源,热源强度季节变化明显,地面热源强度年平均为88.5 W/m2;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与热源强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与热源强度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放牧对小嵩草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测了放牧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大,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全磷、有效磷、土壤水分明显下降,而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pH及根土比呈现增大趋势,不同放牧处理间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特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P0.05);②纤维素分解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随放牧压力增大而下降,只有过氧化氢酶以轻牧最高,各处理间上述土壤酶活性差异程度不同;③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地下生物量、根土比、土壤有机质及氮、磷养分等明显下降,而土壤容重和pH逐渐增大,且不同层次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④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外,其它土壤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加深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8.
夏季休牧对高寒矮嵩草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休牧8a的围栏草地(休牧草地)和全年放牧的草地(放牧草地)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土壤特性和生物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放牧草地相比,休牧草地植被盖度较之高41%,单位面积生物量较之高53%。同时,土壤特性也有较大不同;休牧草地的植被-土壤系统CO2排放通量比放牧草地低20.7%,测定期间两者CO2排放通量以每天每公顷排放C的质量计分别为30.7和38.7 kg·(hm2·d)-1;试验期间高寒矮嵩草草甸植被-土壤系统是大气CH4的弱汇,休牧后草地土壤对CH4的吸收能力增强,休牧和放牧草地CH4的平均吸收强度分别为28.1和21.9 g·(hm2·d)-1;休牧草地土壤N2O排放通量比放牧草地低,两者排放通量分别为4.5和7.6 g·(hm2·d)-1。可见,夏季休牧措施降低了草地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四种嵩草属植物-小嵩草(kobresiapygm-aea)、矮嵩草(K.humilis)线叶嵩草(K.capillifolia)和嵩草(K.belladii)的叶片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四个种的酯酶同工酶泳动成两大区域,Rf值分别为0.38~0.86和0.08,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泳动形成5个区域,Rf值分别为0.97,0.68~0.77,0.52~0.63,0.29~0.37和0.08。酶谱比较结果表明,嵩草和线叶嵩草亲缘关系较近,而二者同小嵩草、矮嵩草间,以及小嵩草同矮嵩草之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海湖地区线叶嵩草型中度与重度退化草地群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度到重度退化进程中,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物种数、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均下降,中度与重度退化样地地上植物类群及总植物量季节动态均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其峰值同时出现在8月下旬,在植物生长季,主要植物类群地上植物量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地上总植物量季节积累动态均可用曲线y=ea bx(生长曲线)很好拟合。中度退化样地的净初级生产力高于重度退化样地,但由于在牧草返青期放牧使中度退化样地禾草类在草群中所占的比例小于重度退化样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