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1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396篇
林业   168篇
农学   217篇
基础科学   361篇
  505篇
综合类   980篇
农作物   85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163篇
园艺   48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瘤胃微生物在木质纤维素价值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的第一个腔室,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相互作用将木质纤维素植物生物降解为易于代谢的化合物。瘤胃也是目前自然界公认的木质纤维素高效降解和利用的天然反应器,其真菌和细菌可分泌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在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燃料和化学用品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因此,本研究在瘤胃内木质纤维降解的微生物及其降解木质纤维素相关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为乙醇、生物化学(有机酸)及沼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瘤胃微生物和瘤胃酶在木质纤维素价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苹果施用沼肥后的生物性状进行了长达4a的对比试验研究,采取对比设计法,在叶、枝、花、果等器官的相关指标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效果,在果业生产上有极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和间接ELISE法对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IBD疫苗免疫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表明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体液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攻击子代雏鸡后,未免疫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的子代雏鸡,这与IBDV感染雏鸡后,其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严重损害,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也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抑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福建省官庄林场杉木第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试验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子代测定结果表明,参试家系间的效应显著;利用方差分析的结果,估算了杉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并以10%、20%的选择强度估算出杉木的遗传增益值。通过分析得出杉木各生长性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依材积选择出46个优良家系,用作造林,4年生时估计其遗传增益可达41.37%~51.37%。  相似文献   
5.
立地管理措施对7年生2代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29年生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采取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营造的第2代杉木人工林7年生时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BL3(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对7年生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次为BL2(收获树干和树皮,不炼山)处理、BL1(全树收获)处理和BL0(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而SB(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处理杉木生长最差。炼山处理的7年生杉木蓄积量仅为不炼山处理的85.73%,但不同试验处理之间杉木生长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资源丰富,但库区农村存在资源利用不合理、能源紧缺的情况.库区的气候及资源是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沼气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好项目;是能够解决库区农村燃料短缺,提高用能品质,促进农民增收节支的有效途径,并且是保护生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库区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企业家生成过程中,企业家之间由于行为的互动性而引起的均衡结果的变化,以及均衡结果的协调,达到帕累托最优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香菇生料菌砖栽培,还是金针菇熟料袋栽,菌种世代的多少对产量均无明显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菌种通过无性繁殖,遗传性变异甚小之故;研究结果还表明,金针菇菌丝生长的速度似乎有随着菌种工代的增多而加快的趋势,这窨是由于低代菌种自琼脂培养基移接天以杂本屑,棉籽壳等为主要原料的粗质培养基上的时间较短,适应酶的活性较弱,分解,利用高分子化合物的能力较差,故菌丝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还是由于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F1代的生物学及农艺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亲本野大麦生长发育节律较快,较早地开花结实,果后营养期较长,生育期74d,生长天数达206d,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披碱草生长发育节律较慢,生育期124d,生长天数193d;杂种F1的生长天数介于双亲之间,生长动态偏向亲本披碱草,分蘖能力介于双亲之间;BC1F1代生长发育节律较F1代提早,不同株系生长天数不同,生长动态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分蘖能力有较大的变异。杂种F1代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BC1F1代产草量较F1代有所降低,不同株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BC1F1代的生产性能倾向于轮回亲本野大麦。  相似文献   
10.
Osteochondrosis (OC) is an injury to cartilage canals with a following necrosis in the growth cartilage, from there it can develop to osteochondrosis dissecans (OCD). Due to its high impact in the equine industry, new insights into predisposing factors and potential high‐risk genetic variants are warranted. This article reviews advancements in quantitative and molecular genetics in refining estimation of genetic parameters and identifying predisposing genetic loci. Heritabilities were highest for hock OC with estimates at 0.29–0.46 in Hanoverian warmblood and Norwegian trotters, whereas in Thoroughbreds only very low genetic variation seemed to be present in hock OC lesions. Whole genome scans using the Illumina Equine SNP50 or SNP70 Beadchip were performed in Thoroughbred, Standardbred, French and Norwegian trotter, Hanoverian and Dutch warmblood. Validation studies in Spanish Purebred and Hanoverian warmblood horses corroborated OC risk loci on ECA 3, 14, 27 and 29. Particularly, a strong association with hock‐OCD was found for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on horse chromosome (ECA) 3 upstream to the LCORL gene. Gene expression and microRNA analyses may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 equine OC and to connect OCD‐associated genomic regions with potential candidate genes. Furthermore progress in elucidating the underlying genetic variants and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OC may be expected from whole genome DNA and RNA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