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38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10篇
  161篇
综合类   304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21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槠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森林凋落物数量,进而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影响。本研究以亚热带米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凋落物量输入处理(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加倍、对照)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去除凋落物相比,凋落物加倍后0~10 cm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全氮(TN)、有效磷(A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0.30%、49.66%、12.77%和13.90%。与对照相比,凋落物加倍与去除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和下降(P<0.05),但凋落物加倍与去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凋落物加倍处理下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放线菌(ACT)、真菌(F)丰度和总磷脂脂肪酸(TPLFA)含量分别比去除凋落物处理的土壤高68.35%、63.35%、82.65%、69.02%、40.56%和65.85%,而土壤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比值、真菌与细菌比值则分别降低11.64%和26.67%。冗余度分析表明,铵态氮是影响该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可见凋落物输入量变化改变了土壤养分有效性,进而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这对进一步深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双孢蘑菇覆土层有益微生物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土样制备成稀释液,采用平板涂布培养法,分析双孢蘑菇覆土期、充分发菌期,原基形成期、采收前和采收后2d5个时期土样中几种有益微生物和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原基表成前和采收后,采白色和采收后2d5下时期土样中几种有益微生物的消化规律。结果表明,原其开前和采收后,采白色孢杆菌(Bacillus)、固氮苗(Azotobacter)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数量增加;链霉菌(Streptomyces)数量增减比较平缓,而土灰色芽孢杆菌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环境条件和微生物对灭线磷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环境条件和微生物影响灭线磷在土壤中的降解。随着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增加,灭线磷的降解速度加快;微生物对灭线磷的降解有显著影响,30℃、含水量为40%条件下,未灭菌土中灭线磷的半衰期为16.6 d,灭菌土中灭线磷的半衰期为31.6 d;有机质对灭线磷的降解也有显著影响,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灭线磷的降解;灭线磷在碱性土壤中的降解快于在酸性土壤中;30℃、含水量为40%条件下,灭线磷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为:东北黑土>广东红土>山东砂壤土。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外源粪菌干预对受体猪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初生重相近、胎次相同、同日出生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哺乳仔猪12窝,随机分为2组,每组6窝(每窝10~12头)。试验组于1~10日龄隔天灌喂1 m L金华猪粪菌悬液进行外源粪菌干预;对照组灌喂等量无菌0.1 mol/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试验期间,仔猪自由哺乳采食和饮水,分别于12日龄和27日龄进行屠宰、采样。结果表明:外源粪菌干预可明显减少腹泻,提高受体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成活率(P0.05);外源粪菌干预能显著降低27日龄受体猪肠道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肠道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外源粪菌干预能显著增加肠道杯状细胞数和12日龄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阳性(SIgA~+)细胞数(P0.05),同时显著提高肠道黏蛋白Muc2、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水平(P0.05),而27日龄试验组的肠道SIgA~+细胞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外源粪菌干预能通过增加肠道杯状细胞和SIgA~+细胞数、提高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方式调节受体猪肠道屏障功能,具有维持猪肠道功能稳态和促进肠道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The study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oral orbifloxacin (ORB)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and composition of fecal coliforms in cats. Nine cats were randomized to two groups administered a daily oral dose of 2.5 and 5.0 mg ORB/kg for 7 days and a control group (three cats per group). Coliforms were isolated from stool samples and were tested for susceptibilities to ORB and 5 other drugs. ORB concentration in feces was measured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The coliforms were undetectable after 2 days of ORB administration, and their number increased in most cats after termin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Furthermore, only isolates of Escherichia coli were detected in all cats before administration, and those of Citrobacter freundii were detected after termin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E. coli isolates exhibited high ORB susceptibility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0.125 µg/ml] or relatively low susceptibility (MIC, 1−2 µg/ml) with a single gyrA mutation. C. freundii isolates largely exhibited intermediate ORB susceptibility (MIC, 4 µg/ml), in addition to resistance to ampicillin and cefazolin, and harbored qnrB, but not a gyrA mutation. HPLC revealed that the peaks of mean concentration were 61.3 and 141.0 µg/g in groups receiving 2.5 and 5.0 mg/kg, respectivel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oral ORB may alter the total counts and composition of fecal coliform, but is unlikely to yield highly fluoroquinolone-resistant mutants of E. coli and C. freundii in cats, possibly because of the high drug concentration in feces.  相似文献   
6.
习瓒娜  高健  王梦芝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0):2916-2926
为研究长链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并得出最优脂肪酸组合及添加水平,试验选取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及α-亚麻酸4种脂肪酸因子,设置0.5%、1.0%、1.5%等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其中Ⅰ~Ⅸ组为试验组、Ⅹ组为对照组,各处理均设3个重复。以3头瘤胃瘘管山羊为瘤胃液供体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各组培养液VFA 24 h内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各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在6 h时Ⅶ组TVFA浓度最高。乙酸/丙酸比值总体呈下降趋势,6 h前下降较快,6 h后趋于平缓。丁酸摩尔百分比在7.97%~15.41%间变动。主成分与最优组合分析表明,TVFA浓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亚油酸、油酸、硬脂酸、α-亚麻酸;以添加1.5%硬脂酸、0.5%油酸、1.5%亚油酸、0.5%α-亚麻酸时组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噬菌体对母猪生产性能、免疫指标和粪便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取96头健康长大二元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头猪。空白对照组母猪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1、试验组2和试验组3分别在基础日粮中加入100、300、500 g/t的沙门氏菌噬菌体、大肠杆菌噬菌体和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组成的复合制剂,试验周期为35 d。结果显示:试验组2和试验组3相比空白对照组的窝产活仔数、断奶活仔数、平均奶均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1相比空白对照组的断奶活仔数、平均奶均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在分娩当日,相比空白对照组,试验组3的免疫球蛋白A (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2和试验组3的免疫球蛋白M (IgM)和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断奶当日,相比空白对照组,3种剂量组的IgA、IgM和IgG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2和试验组3的乳酸菌含量显著增加(P<0.05)。3种剂量组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表明,添加复合噬菌体制剂能提高母猪生产性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日粮中添加300 g/t复合噬菌体制剂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乔恒鑫  轩松 《中国饲料》2021,1(7):68-71
为分析抗菌肽粗提物对肉鸡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相近的21日龄白羽肉鸡6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1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3、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1.5%、2.0%的抗菌肽粗提物,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试验2、3、4组的平均采食均高于1组(P > 0.05)|试验3、4组的平均日增重较1组比分别提高11.0%、9.4%(P < 0.05),料重比较1组比分别降低18.5%、15.2% (P < 0.05)|(2)试验3、4组粪便中大肠杆菌的含量较1组分别降低14.3%、18.0%(P < 0.05),试验3、4组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含量较1组比分别提高4.6%、6.7%、14.5%、12.3%(P < 0.05)|(3)试验3、4组每只肉鸡经济效益较1组比分别提高19.3%、17.7%。综上,1.5%抗菌肽粗提物添加可以提高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改善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 [关键词] 抗菌肽粗提物|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从“源头控制”畜禽粪便减排,提高生猪养殖效益,本试验将同日龄、初始体重相近的(P>0.05)育肥猪40头分成4个组,1个对照组(正常饲喂)和3个试验组,每组10头,试验组分限饲10%组、限饲20%组、限饲30%组。试验组限饲50 d后,解除限制饲喂30 d,在管理条件基本相同情况下发现限饲期间,试验各组猪的粪便产生量、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解除限饲后,与对照组相比,限饲20%组和限饲30%组猪的粪便排放量显著降低,平均日增重显著增高(P<0.05),而限饲20%组猪的试验末重略高于对照组且差异不显著,限饲30%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限饲20%组的猪粪便排泄量减少,补偿生长方式相对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试验研究溶菌酶在使用量不同情况下,对犊牛腹泻和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无病、健康、体型近似的犊牛100 头,随机分为4 组,每组25 头,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Ⅰ组、1 g/头·天)、中剂量组(Ⅱ组、3 g/头·天)、高剂量组(Ⅲ组、5 g/头·天),试验期30 天。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观察犊牛粪便、腹泻、体重、体尺变化,并记录。[结果]试验期溶菌酶对犊牛的粪便评分有影响,1~30 天的粪便评分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Ⅲ组比对照组降低12.5%;1~15 天时腹泻率差异显著(P<0.05),Ⅰ组、Ⅱ组、Ⅲ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23.02%、41.81%、53.64%,表明溶菌酶使用量多,腹泻效果更加明显;添加溶菌酶的Ⅱ组和Ⅲ组犊牛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9.6%、12.0%;Ⅲ组胸围显著高于对照组,高3.0%。[结论]溶菌酶使用到合适剂量,不仅能降低犊牛腹泻率,还能促进犊牛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