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6篇
农学   15篇
  10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五味子实生苗地下横走茎的形态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a生五味子子叶腋芽可发育为地下横走茎,但其发育较缓慢,在8月下旬至9月初才发育成地下横走茎,第1片真叶腋芽和第2片真叶腋芽当年均可以发育成地下横走茎;2 a生和多年生五味子植株基部的越冬芽都会发育成地下横走茎;无论是子叶腋芽还是越冬芽在转变初期与一般芽形态相似,但经过伸长生长后,其茎尖开始弯曲以适应地下生长。地下横走茎的发生部位较集中,常呈轮生状。较高节位芽的超显微结构与子叶叶芽存在较大差异,说明五味子的芽能否形成地下横走茎在其形成的早期可能就已经决定。  相似文献   
2.
暗期间断属于光周期调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研究。通过对暗期间断的类型、应用和机理三个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其中在暗期间断类型部分总结了光质、间断暗期的次数和间隔时间方面的研究;在暗期间断应用部分总结了在植物形态发生、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暗期间断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森林资源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取2~3月龄大13只(10只肠道驱虫),禁食24h后,分组分别经口鼻、静脉、肌肉接种TCID_(50)/ml为4×10~(5·75)的犬细小病毒(CPV)第四代猫肾细胞培养毒11.5或25.0m1/kg,再禁食48h。结果,各犬均于接种后第4d起陆续典型发病,粪便HA试验阳性,负染见CPV粒子。主要病理学变化是,小肠出血性坏死性炎,心肌灶状出血和颗粒变性;胸腺皮质的胸腺细胞及淋巴结皮质的淋巴细胞死亡、减少;在一些小肠隐窝上皮细胞、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以及胸腺的胸腺细胞和上皮性网状细胞核内见嗜酸性、嗜硷性或两染性包涵体;3只3月龄犬膈肌灶状出血。小肠粘膜扫描电镜观察,粘液增多,绒毛肿胀。其上的横沟变钱或消失。杯状细胞开口扩张,数目增加。电镜观察,在小肠隐窝上皮未分化细胞的核内见直径为27nm的CPV粒子,并对其形态发生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叶籽银杏的发生及其个体与系统发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叶籽银杏是银杏资源中一个极为奇特的种质,具有重要的观赏和学术价值.目前,中国和日本已报道的叶籽银杏共有47株,树龄36~1 200年不等,叶生种子发生率为5%~25%.银杏的可育短枝整体上相当于松柏类的一个雌球果(大孢子叶球).叶籽银杏可能与种子蕨和苏铁类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叶籽银杏的发生机制有返祖学说、衰老学说、环境诱变学说等,综合分析后提出嵌合体学说,其发生可能与同源异型盒基因的表达有关.本文对目前叶籽银杏的分类地位的多种观点进行评述,系统概述叶籽银杏的分布状况,形态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分析银杏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学本质,及叶籽银杏可能的亲缘关系,对叶籽银杏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叶籽银杏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扬麦158小麦籽粒形态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1991~1993年在江苏农学院实验农牧场进行,以扬麦158为研究材料,分析不同粒位籽粒长、宽、厚增长动态及其与体积、粒重的关系表明:籽粒长、宽、厚度的生长动态用二次曲线拟合,粒重的变化动态用Richards方程拟合,决定系数达极显著水平。长度、宽度、厚度分别在花后24~25d、25~26d和28~29d左右达最大值。通径分析表明,在长、宽、厚度三参数中,宽度对体积的影响最大,长度、厚度影响次之;对粒重的影响,厚度影响最大,长度、宽度次之  相似文献   
6.
牡丹花芽的形态发生及其生命周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花芽是一个混合芽。它的形成和分化是由腋芽原基开始,历时三个年周期大约25个月的发育结束其生命周期。在三年发育过程中,顺序形成腋芽原始体,花原基和种子及果实。在器管建造过程中可以区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大的阶段。由叶原基产生结束到苞片原基开始产生为其质变的临界点。如果此时的营养条件和成花激素都是合适的。腋芽原基就会继续发育而成混合芽。否则,发育就终止在叶原基形成阶段,只能形成叶芽。任何一年的处在第二个年周期的混合芽都要产生子一代芽的原始体。子一代芽又在它的第二个周期中产生子二代芽的原始体,一代接一代,依次类推的发育下去。利用花芽形成的规律可以解决牡丹栽培上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试验说明杨梅癌肿病病原细菌也可从叶痕或皮孔侵入茎,在薄壁细胞内大量繁殖并继续向茎皮层侵染,皮层薄壁细胞受到细菌分泌物的刺激,细胞分裂,使皮层细胞数目增多,向外突出形成肿瘤,肿瘤内有大量薄壁细胞及排列不规则的输导组织;后者与茎内的维管组织相连,结果使寄主体内的部分物质物质运往病部,消耗于肿瘤的生长,枝梢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可能是造成肿瘤以上枝梢枯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麦茎秆生长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系统分析甘肃地区不同株型大麦品种茎秆生长的变化动态,以生理发育时间(PDT)为步长,用Richards方程模拟了甘肃大麦茎秆节间伸长和节间增粗的动态过程,并以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的大麦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大麦不同品种不同播期节间长度实测值和模拟值的RMSE范围在0.37~1.62 cm之间,节间粗度的RMSE范围在0.011~0.034 cm之间,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
将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强毒CH株经尿囊腔途径人工感染10日龄鸭胚,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形态发生及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及死亡鸭胚的尿囊膜、肠、心、肝、脑和肌胃组织中,均观察到60~70nm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主要通过与细胞膜融合而进入细胞质内,然后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装配。最后病毒粒子通过核膜和细胞膜破裂的方式被释放。病毒侵害的主要靶细胞包括鸭胚尿囊膜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肠道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肝细胞、肌胃黏膜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等,表现为细胞核内外膜间隙严重扩张,细胞质整体结构严重空化。病毒侵害的主要靶细胞器包括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状;尿囊膜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出现固缩和异常聚集变化,而其他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均表现为肿胀和嵴断裂、消失。本试验还发现NGVEV可诱导宿主细胞发生严重的细胞凋亡现象,表现为细胞皱缩,胞核内染色质密度增高,核固缩成一个或数个团块凝聚在核膜周边,胞质浓缩深染并形成凋亡小体。  相似文献   
10.
Cyprinid herpesvirus 3 (CyHV‐3) is an alloherpesvirus, and it is the aetiological agent of koi herpesvirus disease. Although the complex morphogenic stages of the replication cycle of CyHV‐3 were shown to resemble that of other members of the Herpesvirale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equence and timing of these events was not definitively determined.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se features through a time course using cyprinid cell cultures (KF‐1 and CCB) infected with CyHV‐3 (KHV isolate, H361) and analys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apid viral entry was noted, with high levels of intracellular virus within 1–4 h post‐infection (hpi). Intranuclear capsid assembly, paracrystalline array formation and primary envelopment of capsids occurred within 4 hpi. Between 1 and 3 days post‐infection (dpi), intracytoplasmic secondary envelopment occurred, as well as budding of infectious virions at the plasma membrane. At 5–7 dpi, the cytoplasm contained cytopathic vacuoles, enveloped virions within vesicles, and abundant non‐enveloped capsids; also there was frequent nuclear deformation. Sever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suggestive of inefficient viral assembly, with production of non‐infectious particles, particularly in KF‐1 cells. The timing of this alloherpesvirus morphogenesis is similar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Herpesvirales, but there may be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using different cell lines for CyHV‐3 propa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