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1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林业   494篇
农学   86篇
基础科学   88篇
  497篇
综合类   897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543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1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o examine the role of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mountain whitefish (Prosopium williamsoni), we quantified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following installation of the Landsburg Dam fishway, Cedar River, WA, USA. Mountain whitefish is widely distributed, poorly studied and not the focus of restoration. Before the fishway, mountain whitefish were not observed above the dam. Here, we focus on snorkel counts collected at reach and mesohabitat (e.g. pools) scales over 11 summers on the 20‐km above‐dam segment following restoration. A camera within the ladder provided number, size and movement timing, thereby informing on behaviour and recolonisation. Segment‐scale abundance increased following fish passage reaching an asymptote in 7 years, and mountain whitefish were detected throughout the main stem in 10 years. Annual movement through the ladder increased over time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stream abundance and discharge,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bout 60% of fish movements occurred in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potentially for foraging opportunities. Reach‐scale abundance peaked between 7 and 10 km from the dam; deep, cool (~10.6 to 11.6°C) conditions characterised these reaches. At the mesohabitat scale, mountain whitefish detection increased with depth and velocity after accounting for distance from the dam. Our results show how restoring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allowed this nontarget species to colonise newly available habitat. Their response supports the critical roles of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manifest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 dictating how freshwater fish respond to habitat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2.
根据2603a有史记载以来黄河河道变迁和春秋以来东平湖演变历史,本文提出我国中央山系东段碰撞和松弛导致的地势上升和下降是影响黄河河道变迁和东平湖演变的重要因素。山系碰撞上升造成黄河河道向北西迁移,东平湖湿地北漫;山系松弛下降导致黄河河道向东南迁移,东平湖南泛。  相似文献   
3.
刈割对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研究了7种主要牧草的再生性,以及刈割对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牧草的再生性不同。刈割后15d内,不同牧草以及同一种牧草在不同生长阶段,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不同。总糖含量主要有3种类型:(1)减少—增加—减少;(2)增加—减少—增加;(3)减少—增加—增加。还原糖含量变化有时与总糖一致,有时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根据无公害绿色果品的生产要求,结合承德山地果园特点,提出了承德山地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的配套技术,以期指导当地果品生产.  相似文献   
5.
不同放牧强度对滩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寻找适宜宁夏盐池县草地的放牧强度,于2003年5-11月在该县四墩子试点设5个处理(0.45、0.60、1.75、1.05和1.50只/hm2)进行轮牧,轮牧周期为42 d,共放牧154 d。结果表明:1)滩羊采食量随放牧强度的加重而降低。同一放牧强度下,随放牧时间推移,采食量先逐渐增大而后下降。2)在试验期内,不同放牧强度下,滩羊体重随时间推移总体上都呈增加趋势。在10月2日之后体重开始出现分化。与放牧强度重的处理相比,放牧强度轻的处理日增重峰值较高,持续时间较长。3)滩羊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存在着强的负相关;单位草地面积(1 hm2)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呈强的正相关,初步可以确定在该类草地上放牧强度应在0.75只/hm2左右。4)随着放牧强度的加重,饲料报酬先增大后减小。在同一放牧强度下,饲料报酬随时间的推移先升高后降低。5)当放牧强度超过0.75只/hm2以后,滩羊出现了空怀、产羔率降低和推迟怀孕的现象。6)综合考虑各研究指标,该类草地放牧强度以不应超过0.75只/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河北的山地在植被上属于落叶阔叶林地带。河北山地的森林具有立地生产力较低,人工林和天然林年龄小,多与农田、果园和牧地等交叉分布的特点。河北的山地森林在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供应城乡居民所需的用材和烧柴及果品、为人民提供游乐活动场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北山地森林应该遵循的发展方针是:要把山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列在首位;要以林为主,协调发展农、果、林、牧的关系;在培养森林上,要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并重的政策;要把经济林的发展和其他林种结合起来,重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出发,在分析我国山区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可能出现的阻力并对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所采标本和野外实地观察记录,比较详细地描述了甑峰山苔藓植物的群落组成,初步揭示了该山各种生态环境下苔藓植物的生长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太行山区过去几十年林业生产的教训,把近几年的“生态经济沟”经验,应用到太行山南部低海拔岗坡地形区的开发治理中,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岗”的设想及盘龙岗试点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0.
山洪对房屋的破坏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加剧,其损失又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防患房屋遭受山洪破坏刻不容缓。本文客观地总结了山洪破坏房屋具有的区域性、多样性、毁灭性特征,通过分析房屋遭受山洪破坏的沉痼陋习,初步揭示了山洪惩罚人为性大失误的沉痛教训,进而提出防患山洪破坏房屋要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运用社会、经济、法律的手段,加以减灾引导,加强建房管理,采取开撇水沟、挖水平槽、刨鱼鳞坑、砌护坡墙、打挡水桩等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加速隐患补救,实现减灾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