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2篇
基础科学   13篇
  72篇
综合类   132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60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Barley, oat and wheat were used as both inappropriate hosts (IH) and appropriate hosts (AH) for three formae speciales of the fungus Blumeria graminis, the causal agent of powdery mildew disease. Treatment with either the glucose analog 2-deoxy- -glucose (DDG) or with -mannose dramatically suppressed penetration resistance in IH and to a much lesser extent in AH combinations. Other effects of DDG and -mannose were strikingly dissimilar. DDG greatly reduced localized autofluorescence at fungal attack sites on epidermal cells, and prevented hypersensitive epidermal cell death (HR). -mannose had little effect on autofluorescence or HR. DDG arrested the development of fungal haustoria and apparently prohibited biotrophy leading to secondary hyphae. -mannose allowed haustoria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biotrophy lead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elongating secondary hyphae. This suggests that B. graminis is in some way capable of utilizing -mannose as a carbon substrate. Results with IH combinations paralleled those of known mlo -barley responses to DDG and -manno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known to be influenced by either DDG or by -mannose, or by both compounds.  相似文献   
2.
随着探索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麦类作物穗部器官等植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潜力挖掘逐渐得到关注。本研究在成都平原秋播美达、贝勒、莫尼卡、摄政王、泰克和甜燕60等6个品种燕麦,设置遮穗、去颖2个试验处理,比较分析了各品种间穗部特征、穗部光合贡献率、颖片光合贡献率和茎光合物质转移率等差异。结果表明,燕麦穗部器官光合贡献率为28.56%~49.05%,其中甜燕60最高;6个品种燕麦的颖片光合贡献率为11.03%~36.88%,茎光合物质转移率为6.65%~35.81%。燕麦穗部器官对籽实增重表现了较高的光合贡献,当燕麦穗部器官光合受到限制时,燕麦单粒种子重和单穗种子数显著降低,尤其是影响双粒小穗数。  相似文献   
3.
段倩雯  成慧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6,33(10):2041-2053
为了预测景泰绿洲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燕麦(Avena sativa)、黑麦(Secale cereale)的产草量和营养品质,通过田间试验,测得牧产草量、株高和分蘖,室内测定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收获干草的3种小谷物分蘖和株高均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之外其它5个营养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模拟轮牧的春小麦和黑麦株高与营养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燕麦和黑麦的分蘖与6个营养指标均呈显著相关(P0.05)。建立了根据株高预测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模型、用分蘖预测牧草营养品质的模型、用产草量预测牧草营养品质的模型、用分蘖和产草量两个因子综合预测营养品质的模型。经过与实测值对比,各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畜牧业是尼泊尔北部山区的重要生计支柱,提升牧草产量是我国对尼泊尔开展农业技术援助的关键领域。为筛选出适宜尼泊尔北部山区栽培的燕麦品种,于2019年5-10月在尼泊尔热索瓦县郎唐山区对12个燕麦品种(爱沃、太阳神、贝勒1、美达、科纳、林纳、青引1号、青海444、青海甜燕麦、陇燕2号、陇燕3号、Kamadhenu)的物候期、株高、产草量、穗含量、叶茎比和关键营养成分等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美达、科纳、青引1号、青海444、青海甜燕麦和Kamadhenu 6个品种能完成生育期,生育天数在115~141 d,其余多数品种只能达到乳熟期。各燕麦品种的株高为134.8~177.7 cm,其中引进品种太阳神、青海444、青海甜燕麦、美达和林纳的株高较对照品种Kamadhenu高6.3%~20.4%,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青海甜燕麦、青海444和美达的干草产量分别达到了14723.0、13491.0和13369.6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Kamadhenu增产36.0%、24.7%和23.6%,差异极显著(P<0.01)。贝勒1、科纳和太阳神的叶茎比分别为0.40、0.38和0.36,是对照品种Kamadhenu的1.50~1.67倍。各燕麦品种的干物质、粗蛋白、总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93.5%~95.6%、5.7%~9.9%、4.4%~6.9%、68.2%~78.4%和39.3%~48.7%,其中太阳神的粗蛋白含量是对照品种Kamadhenu的1.57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对各燕麦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引进品种青海甜燕麦、美达、青海444和太阳神综合适应性较好,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节节麦与野燕麦8倍体杂种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Coss.)Sch.2n=2x=14)与通北野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杂交,F_1自然加倍成8倍体,8倍体播成的F_2代,遗传性基本一致,PMC镜检表明,染色体数为2n=28Ⅱ。用F_2所结的种子进行根尖细胞核型分析,结果发现8倍体中包含有全套的节节麦和野燕麦的染色体。节节麦中有1对随体染色体.2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野燕麦有3对随体染色体,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8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而节节麦与野燕麦8倍体杂种,有4对随体染色体,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0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节节麦与野燕麦杂交合成的8倍体,是节节麦与野燕麦的双二倍体。  相似文献   
6.
旱盐交叉胁迫对燕麦幼苗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不同干旱条件下盐胁迫对燕麦幼苗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3%或0.6%的土壤含盐量可提高轻度(土壤相对含水量65%)和中度(土壤相对含水量50%)干旱胁迫下燕麦幼苗的生物量和植株含水量,同时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根系和地上部Na+含量增加、K+含量降低;而0.9%的土壤含盐量处理或在重度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35%)胁迫下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燕麦幼苗生物量和植株含水量降低,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根系和地上部Na+含量进一步提高,K+含量迅速降低。表明适量的土壤含盐量可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缓解轻、中度干旱胁迫对燕麦幼苗生长的抑制,而过量的盐分加重干旱胁迫对燕麦幼苗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壤改良剂对燕麦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复配5种土壤改良剂,研究其对燕麦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各指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24%~30.22%,7.60%~19.29%,5.15%~29.45%和27.86%~68.86%;各土壤改良剂处理0-6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均降低幅度最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土壤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0-10cm,10-20cm和20-40cm各土层>0.25mm团聚体含量,其中>2mm和2~1mm土壤团粒结构增幅较大,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复配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处理;土壤改良剂能促使燕麦全生育期内0-10cm,10-20cm和20-40cm各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复配较单施效果显著,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逐层递减;各土壤改良剂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籽粒产量较其他处理高,分别为4 694.2kg/hm2和4 566.9kg/hm2,较对照增产21.66%和18.36%,两处理生物产量也表现较佳。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裸燕麦耗水量及其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的生理反应,论文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负水头持续供水系统为供水装置,比较了裸燕麦、玉米、高粱、大麦和小麦旱地禾本科作物的水分耗散;设置40、60和80cm3个负水头控压高度,测定了"高-中-低"3种土壤湿度下裸燕麦孕穗期叶片光响应曲线及叶片保护酶活力。结果显示:裸燕麦蒸腾系数为455.37,显著(P<0.05)高于其他作物,较高叶片蒸腾速率和较低净光合速率是主要生理原因;降低土壤含水量将降低裸燕麦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但适度降低土壤含水量并未显著(P>0.05)降低叶片光合能力,而适度提高气孔受限程度,有利于提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叶片保护酶活性对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响应不一致,中等土壤湿度时SOD活性较高,高土壤湿度时POD活性较高,低土壤湿度时CAT活性响应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馒头加工过程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燕麦粉,研究其对馒头感官品质和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粉中添加适量的燕麦粉,加工出的馒头在结构、色泽、韧性等感官特性方面都有改善,馒头的硬度、咀嚼性、黏聚性等物性参数得到改变。当燕麦粉添加量为25%时,不仅馒头感官评价得分最高,而且营养价值也得到极大提高。因此,建议在馒头加工中添加25%的燕麦粉为宜。  相似文献   
10.
对燕麦麸进行细胞级超微细粉碎。对照常规粉碎细粉,用显微观察法对其组织特征以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进行观察。燕麦麸经超微粉碎后,显微镜下观察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其有效成分溶出特性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