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23篇
  40篇
综合类   121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了中国旱地基本情况和基本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介绍了9种旱地农业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3.
分析了中国旱地基本情况和基本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介绍了9种旱地农业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1.1 地理与气候 天津市地处渤海之滨,地理位置北纬39度,属“滨海半湿润半干旱农牧区”,共有12个郊县,现有耕地39。6万公顷。其按自然条件可划分为三个中低产田区,一是低洼盐碱区,二是宝坻县大洼区,三是永定河泛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裕,降水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干旱严重。近几年来年平均降雨量仅有240一左右。  相似文献   
5.
6.
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好处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60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列全国倒数第三,属于严重贫水区.全省415万hm2耕地中没有任何灌溉条件的旱地农业面积274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6.4%.全省每年因灾减产2.5~3.5亿kg.2001年的大旱,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81万hm2,绝收110万hm2,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76%和36%,因灾返贫人口不断增加.辽西地区正常年景年降水量不足500mm,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了陇东旱塬什字塬区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AEZ)估算了该区主要农作物的资源生产潜力,分析了限制农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挖掘潜力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8.
贵州旱坡耕地集雨节灌抗旱农业技术集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分析气候与水资源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地区旱坡地与水资源的配置、降水时空分配、地质结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贵州喀斯特山区旱坡耕地农业发展要围绕“集雨、抗旱”两个基本点,狠抓生物与工程措施相配套的坡土改梯土工程建设,实施水分涵养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旱坡耕地以“小水窖”为主体内容的集雨节灌工程,增强旱地农耕系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增加冬季地面覆盖、选育与选用耐旱抗逆作物品种、调整作物播种期、以肥调水和化学抗旱剂应用以及保护性覆盖耕作技术,达到农业节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的目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旱地农田肥水耦合效应及其模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旱地农业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水分胁迫下,合理施用肥料,充分发挥肥和水的激励机制和协同作用,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和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肥料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的污染,节约水肥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本研究主要探讨农田水分与养分之间、各养分之间、作物与水肥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对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设置在河南省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旱棚内,本区多年平均降水为500~600mm,地下水位为4~5m。供试土壤为潮褐土,母质为洪…  相似文献   
10.
宿州市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气象建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祁宦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615-617
通过对宿州市农业气候资源优势与弊端的深入分析,以趋利避害防灾为原则,提出了宿州市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气象建议:①重视开发空中水资源,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②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推广雨养农业新技术;④更新种植新观念,大力发展农、林、果及其间、混、套多种种植结构;⑤选育早中熟品种,适应过渡地带的气候特征;⑥加强农业与气象的深入研究,提高农业气象科技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