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9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1篇
基础科学   22篇
  20篇
综合类   1053篇
农作物   116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29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8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能够显著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为了明确其对亚洲玉米螟卵期及幼虫期可持续防控的作用机理,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吸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进行赤眼蜂载菌情况,以及亚洲玉米螟卵和幼虫的寄生、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羽化后能够吸附柞蚕卵表面粘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并将其携带至亚洲玉米螟卵块表面,并吸附于未被赤眼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卵孵化的幼虫体表,实现侵染并致死,幼虫带菌率达60.00%,网室内杀虫生物测定僵虫率达27.00%。本研究表明,载菌赤眼蜂在提高杀虫效率的同时实现害虫可持续防控,该方法为其他载菌天敌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惠安县1987年大面积推广玉米以来,每年种植面积(专种和间作,以间作为主)达5 300多hm2,对增加全县粮食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玉米螟的发生为害给玉米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被害玉米一般减产10%~20%,重者达50%以上。为了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发生为害,1989~2003年对玉米螟在惠安县的发  相似文献   
3.
4.
分子标记用于赤眼蜂分子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drolimi Matsumura)以及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rDNA-ITS2基因的克隆测序,并联机检索GenBank核酸序列库中其它赤眼蜂的相关序列,利用核酸分析软件找到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ITS2序列中一段有鉴别意义的标志,并据此设计出蜂种的特异PCR引物,实现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rDNA特异区带的PCR扩增。研究表明该特异区带具有种的特异性。我们认为该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目前我国生防中常用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蒌眼蜂的分子监测,如田间种群动态监控和寄生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科技》2001,(3):22-24
棉铃虫越冬虫量与历年同期相比,湖北、河北、新疆、河南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东亚飞蝗秋残蝗面积大,据初步统计,冀、鲁、豫等8省(市)秋残蝗总面积达85万公顷。近年来,水稻螟虫尤其是二化螟在长江流域、江南大部发生严重,今年发生基数依然明显偏高。玉米螟在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百秆平均越冬幼虫活虫数均在百头以上,高于常年和去年。小麦条锈病冬前在甘肃、陕西、四川等省均已见发病田块,发病早,病情重于近几年。  相似文献   
6.
在德国玉米螟(ECB)是玉米的一种重要虫害。现在玉米螟已从其最初发生的来因河域和巴伐利亚扩展到更北方的Koelu—Bonner Bucht和Oderbruch玉米主产区。玉米螟蛀食玉米茎秆和穗子导致玉米减产和品质下降。产量损失达30dt/ha,在Baden—Wuerttemberg和  相似文献   
7.
8.
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箭秆虫。玉米螟有两种,一种是欧洲玉米螟;一种是亚洲玉米螟。该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普遍发生。它食性杂,危害种类达200多种,其中玉米危害最重。由于栽培条件和施肥水平的提高,给玉米螟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和营养,使玉米螟长势旺盛,加上防螟意识淡薄,造成螟虫蔓延猖獗为害。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螟生活习性及人工合成“性诱剂”防治玉米螟应用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性诱剂”防治玉米螟技术提供科学的依据,于1992年在省农业总站指导下,在梨树县大房身乡开展了“性诱剂”防治玉米螟大面积示范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前所说的表面生物电位,是指稳定的代谢电位。它的大小可借助细胞外大电极进行记录,通常按功能异质部分(组织、器官)间的电位差评价。已证明这种差异取决于不同植物部位的细胞质体膜电位差。尽管广泛流行的看法是认为谢代电位客观地反映出植株的生理状态。但是这种主张空口无凭,因为作者们预先说明测定方法极为困难,或者一般认为采用这种方法实际是不适宜的。在1986~1988年间于全苏作物所库班试验站研究了受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Hbn.)]危害的玉米叶表面的。这需要两个重要条件:第一,植株足够地柔软和处于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