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41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法测定电子烟烟油中的苯并[α](B[α]P),电子烟烟油样品用硅胶分散,然后用带柱层析净化功能的索氏提取器净化,经提取净化后的样品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测定,该方法中B[α]P的检出限为3.5 ng/m L,定量限为10.0 ng/m L,样品B[α]P加标回收率在91.2%~95.7%之间。采用该方法的样品前处理可避免常规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的多次转移、浓缩,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前处理时间,有效减少分析误差,且有机溶剂用量大大减少,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该方法用于电子烟烟油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利用蚯蚓作为测试生物,以蚯蚓积累因子作为对蚯蚓生物有效性的指标,重点考察了老化(增加污染物和土壤之间的接触时间)对土壤中的蚯蚓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未老化土壤中的蚯蚓积累因子为0.052~0.452,而土壤老化10 d和120 d后蚯蚓积累因子分别下降到0.036~0.367和0.029~0.126。这说明在老化过程中可能有越来越多的进入了蚯蚓不可接触的区域,从而不具备生物有效性。实验结果还说明前10 d内老化过程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最大,之后老化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逐渐变弱。  相似文献   
3.
苯并[a][Benzo(a)pyrene,BaP]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的环境污染物,珊瑚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基石,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以南海3种典型的造礁石珊瑚:鹿角杯型珊瑚(Pocilloporadamicornis)、指状蔷薇珊瑚(Montipora digitata)和美丽鹿角珊瑚(Acropora...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能够降解苯并[a](BaP)的微生物菌群,为生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提供菌种资源,本试验从长期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富集了一个能够降解BaP的微生物菌群,并研究了其最佳降解条件,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其群落结构。该菌群可以在15 d内将30 mg·L^-1的BaP降解33.34%。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表明,该菌群主要由Bacillus、Zobellella、Gordonia和Rheinheimera组成,其中Bacillus是主要的降解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群的最佳降解条件为1%盐度,酵母浓度为80 mg·L^-1,pH值7.0。该菌群对、菲、荧蒽等多环芳烃也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其中荧蒽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达到99%。试验结果表明,该菌群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为供试生物,草甸棕壤为供试土壤,以蚯蚓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含量、抗氧化酶系以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为指标,进行了土壤中苯并(a)[B(a)P]暴露与酶活性的量-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接近沈抚灌区实地污染状况B(a)P(0.1~2.0mg·kg-1)暴露下,第1、3、7以及第14d取样时,P450和SOD有较好的响应:SOD在第1、3d显著升高,而在第7、14d时降低;P450总体表现为低浓度B(a)P诱导下降低,高浓度下升高的趋势。CAT、POD以及GST的敏感性相对较差。比照其他4个指标,蚯蚓P450的敏感性更为优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指标敏感性总体表现为:P450〉SOD〉CAT/POD〉GST。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定不同玉米品种对的耐性强弱,确定合适的筛选指标和筛选浓度,以0mg·L-(1T0,对照)、0.5mg·L-(1T1)、1.0mg·L-(1T2)和2.0mg·L-(1T3)4个处理浓度,采用毒理学试验方法系统评价了14个玉米品种萌发期耐胁迫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玉米根干重、芽干重、根长和芽长都受到的影响,且这种影响的程度随着处理浓度不同而不同,不同品种玉米萌发对不同处理浓度的响应也不同,其中2.0mg·L-1的浓度处理适合进行玉米耐品种的筛选与鉴定。以根干重、芽干重、总干重、根长和芽长的性状相对值(处理测定值/对照测定值×100%)作为幼苗耐性指数(tolerance indices,TI)适合作为筛选指标。基于耐性指数对各玉米品种耐性进行聚类分析,将14个玉米品种聚为耐性、较耐性、较敏感和敏感4类。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Fenton试剂对液相中茚并(1,2,3-cd)的降解效果,采用实验室内试验方法,考察并确定了H2O2浓度、FeSO4浓度、反应时间、pH值以及低浓度环糊精等因素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Fenton试剂可以有效降解液相中的茚并(1,2,3-cd)。在降解过程中,对初始浓度为2.5mg·L-1的茚并(1,2,3-cd),当H2O2浓度为20.0mmol·L-1,FeSO4浓度为3.0mmol·L-1时降解较为有效,去除率可达到62.88%,浓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反应的发生。Fenton氧化降解茚并(1,2,3-cd)的反应在60min内可以完成,并且pH值控制在3时更加有利于降解。反应体系中加入低浓度环糊精可以增加茚并(1,2,3-cd)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当加入HPCD的浓度为3mg·L-1时,Fenton试剂对茚并(1,2,3-cd)的氧化去除率可由62.88%提高至71.24%。  相似文献   
8.
党红交  孙瑞  刘娟  高彦征 《土壤学报》2012,49(3):499-506
采用微宇宙试验方法,以菲和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研究了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黄棕壤中菲和的残留和形态。结果表明,老化60 d后土壤中菲和的残留含量明显减少;不施加有机酸的对照土壤中,菲和的残留含量为10.13和29.18 mg kg-1,去除率为87.33%和63.50%。与对照相比,供试浓度(0~64 mg kg-1)范围内,柠檬酸、草酸、酒石酸等3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土壤中PAHs残留含量提高,去除率减小,表明供试条件下有机酸抑制土壤中菲和的降解;进一步分析发现,少量(≤4 mg kg-1)的有机酸即可对PAHs降解产生高的抑制效果。微生物降解在PAHs的去除中起重要作用,且比菲更抗微生物降解。供试条件下,可脱附态和有机溶剂提取态是土壤中菲和存在的主要形态,而结合态残留占总残留的比例很小(<8.5%)。3种有机酸均提高了土壤中可脱附态和有机溶剂提取态菲和的残留含量,施加有机酸使土壤中菲和的可脱附态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6.67%~749.1%和1.83%~80.20%,有机溶剂提取态则提高了8.73%~375.2%和22.63%~114.3%;低分子量有机酸作用下结合态的菲和含量仍很小。  相似文献   
9.
苯并[a]因其较强的疏水性趋于吸附到土壤上,因此土壤对苯并[a]吸附研究更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着重综述了土壤对有机物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而归纳出土壤对苯并[a]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0.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去除水中芘-镉复合污染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察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对的降解及对镉(Cd)的吸附,并初步探讨了其修复、Cd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S.maltophilia对的降解率先上升后下降,在浓度为2mg· L-1时,降解率最高,经4d达到65.74%.复合污染情况下,低浓度Cd(浓度小于0.5 mg· L-1)对菌降解没有显著的影响,当Cd浓度为5、10 mg·L-1时,则会抑制S.maltophilia降解,且不利于Cd的去除.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S.maltophilia在各污染体系中基本能保持完整形态,、Cd复合污染体系对菌体毒性作用最强,可导致菌体表面凹陷,少量菌体出现胀破现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随时间延长以及降解/吸附,-Cd会对S.maltophilia细胞表面基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