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确保2011年春节兰展期间能够将从贵州引种的杏黄兜兰和硬叶兜兰及时展出,在春节前对这两种兜兰进行引种催花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杏黄兜兰更适宜换基质栽培,硬叶兜兰是否换基质对其花芽率的影响不大。(2)硬叶兜兰更适宜在11月引种并做低温处理,如果在9月引种也适宜做低温处理;杏黄兜兰对引种的月份要求不高,两个月份引种都不适宜做低温处理。(3)高温温室的催花时间应在春节布展前2~3个月较合适,大约在11月。  相似文献   
2.
以葡萄风信子“蓝穗”叶片为材料,分别对器官发生和体胚胎发生过程中不同时期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对2种途径中的典型时期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抗氧化酶类活性、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与植物细胞形态发生密切相关;在不定芽分化和体胚发生初期,胚性愈伤的POD、SOD活性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此外,器官发生和体胚发生途径差异在愈伤组织形成期已开始产生,说明该期是器官和体细胞胚发生关键的调控时期。因而可通过向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激素、糖或蛋白等物质,进而调节植物细胞生理代谢方向,达到影响培养物形态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秋水仙素诱导葡萄风信子多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秋水仙素不同质量分数、不同处理时间诱导亚美尼亚葡萄风信子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效果。利用秋水仙素混配和浸泡法对亚美尼亚葡萄风信子的染色体进行加倍诱导,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鉴定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浸泡法以秋水仙素质量分数为0.05%,时间为15 h的变异率最高,达到45.6%;混培法以秋水仙素质量分数为0.05%,时间为15 d的变异率最高,为21.1%。经秋水仙素诱导的变异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比较,诱变植株叶片变厚变宽,叶色变深,鳞茎变大,气孔显著增大而单位面积气孔数减少,对诱变植株进行细胞学观察后发现,对照二倍体植株2n=2x=18,变异株2n=4x=36,为四倍体,另外还发现嵌合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杏黄兜兰和硬叶兜兰的种子试管培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和硬叶兜兰(P.micranthum)受粉后120 d和180 d的种子接种到1/4 MS,Ms,R,Kc,Vw 和花宝1号培养基 进行试管培养。低盐浓度的培养基较适宜兜兰种子萌发,R培养基效果最好,萌发率可达30%以上;果荚采收的时间对种子萌发有重要的影响;添加200 mL.I| 的椰子乳可促进种子萌发。育苗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2 mg·L 和香蕉匀浆100 g。I 有利于种子苗生长。  相似文献   
5.
梁娜  肖江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9):1414-1419
[目的]实时了解杏黄兜兰所在生存环境的各项参数,掌握其最佳生长环境,为进一步实时控制其环境参数,促进物种的繁殖生长,防止物种的濒危灭绝,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运用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处理核心,以杏黄兜兰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为监测参数,选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HS1101湿度传感器、TSL235光频转换器进行数据采集,并采用PTR2000模块实现短距离无线传输.[结果]AT89C51单片机可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监测,将环境因子值显示于数码管,传输距离可达300 m.[结论]设计方案适用于杏黄兜兰所生长的云南福贡、碧江、泸水等地区的环境监测,其传感器选型符合当地特殊的环境要求,数据采集及传输方式合理有效,可以实现室外条件下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监测和无线传输.  相似文献   
6.
杏黄兜兰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云南地区3个野生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居群,进行叶片和花器官等19个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采用巢式方差、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讨论杏黄兜兰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显示:杏黄兜兰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丰富的表型性状变异,居群间有花瓣长、子房长等13个性状表现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居群内有植株冠幅、合萼片宽等10个性状差异极显著或显著;杏黄兜兰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3.02%,处于中等水平,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略大于居群内的表型分化;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9.68% ~ 26.36%,3个居群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3.27%、15.85%和14.96%,变异系数在居群间差异不显著,在表型性状间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对植株表型差异贡献率最大的是株高和花茎高;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杏黄兜兰花被片相关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花茎高与植株的其他性状均显著正相关,尤其与指示花器官大小的性状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