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慧  马鹏程  薛啟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9):195-198,213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7月18日出现在平凉的区域性暴雨为例,分析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高度、温度以及各高度的垂直速度、位涡、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4d至前2d对流层顶高度有明显的下降,并于暴雨发生前2 d降至最低,最低为14.6 km,相反地,对流层顶温度在暴雨发生前5 d至前2 d开始上升,并于暴雨发生前2 d升至最高,可达-65.6℃.对流层顶高度在暴雨发生前2 d的空间形变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上,高度的经向梯度变化比纬向梯度变化明显;从纬向看,暴雨发生前2 d,2 PVU等位涡线可以向下发展至380 hPa附近,凹陷最明显,即暴雨发生前2 d平凉地区对流层顶会出现折卷现象,暴雨发生当天,上升运动最强盛,最大垂直速度可达-0.3 Pa/s;对流层顶高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由高层向下侵入的高位涡冷空气及对流层顶折卷过程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对流层顶附近异常信号对暴雨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5—2014年沈阳探空站高空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近10年沈阳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全年各月均可观测到复合对流层顶,两类对流层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第1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夏季相对较高,冬季相对较低,第2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全年变化较为平稳。对于对流层顶的温度,夏季、冬季和年平均温度均呈上升趋势,春季呈弱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值的年变化表现为第1对流层顶温度夏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第2对流层顶温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变化幅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酒泉国家气候观象台1980-2001年探空资料,分析其风速垂直分布和月、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风速在对流层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在200 hPa达到最大,对流层之上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酒泉站处在高空最大风带(副热带急流)最南和最北之间的位置,最大风带随季节南北移动,使酒泉站高空最大风呈现出规律性的季节变化。符合酒泉航天发射活动最佳气象条件的时间为每年10~11月。  相似文献   
4.
正地球水循环系统是周而复始的,作为淡水资源最重要的来源,大气降水实际上来自海洋和陆地水的蒸发;水汽上升,在天空冷却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渗入土壤,或形成径流汇入江河湖海;水再次蒸发,补给大气水汽,循环不已。空中云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集中在中低层的云里。据中国气象局的调查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陇南武都探空站2015-2019年高空实时探测所取得的08时资料中对流层顶月平均气象要素,包括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平均温度、平均气压、出现频率等,逐月统计并取5年的平均值,绘制相关曲线图,对陇南地区上空对流层顶的时空分布随季节变化和年度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陇南地区两类对流层顶在不同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温度变化的实际情况。为陇南地区的天气预报、航空飞行及大气科学研究试验等在应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时,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RTCA标准中的差分对流层修正模型进行分析与仿真,分别使用差分对流层修正模型及Hopfield模型在不同流动站高度场景下进行伪距差分定位仿真试验,统计了定位精度,初步验证了差分对流层修正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差分对流层修正模型在高空误差较大,进而导致伪距差分定位精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GPS测量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用高精度的GPS高程测量来监测城市地面的沉降变化,在N市建立了GPS基准网和监测网。在观测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获得高精度的高程分量。顾及到对流层延迟的影响,采用Saastamoinen模型来计算对流层延迟的干分量,用随机过程模型来估计对流层延迟中的湿分量变化。基线解算采用了高精度解算软件Bemese,网平差使用了PowerADJ科研版。实际算例表明,采用GPS技术进行城市地面沉降监测,获得了毫米级的高程精度,能够满足城市沉降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使用高空和地面定时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5-16日敦煌暴雨的影响系统、干侵入、垂直涡度收支、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中高纬度天气系统与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在敦煌附近上空形成中尺度涡旋造成的结果。在低涡生成初期,低涡南侧对流层高层有明显的干侵入发生;低涡快速发展期,干侵入达到最强;对流层中下层辐散作用项对垂直涡度正贡献最大,在对流层中层水平平流项和垂直输送项对垂直涡度正贡献起主要作用;低涡成熟期,干侵入开始减弱。对流层下层辐散作用项对垂直涡度正贡献进一步加强,对流层中层水平平流项正贡献作用减弱,垂直输送项正贡献作用增强。视热源与视水汽汇加热强度变化与低涡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紧密相关,视热源、视水汽汇中心与垂直上升运动中心相对应,说明大气加热与大气上升运动密切相关,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速垂直上升运动,垂直输送在视热源、视水汽汇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汤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57-10758,10761
GPS对流层延迟与可降水量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没有气象数据的地区对流层延迟直接推算的可降水量可以作为气象短期预报的参考。针对2个不同高度层,采用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并利用标准指数关系大气层参数及地壳变形监测站的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精度验证,试验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1980-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对流层顶等压线基本呈纬向分布,对流层顶的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层顶等压线梯度有明显的南北变化,北部的梯度值较大,南部较小;②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平均气压值在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这可能与温度的高低和对流活动的强弱有关;③不同季节对流层顶的高度还存在着不同的年(代)际变化,其中秋季和冬季的振荡上升趋势较大,春季和夏季的振荡上升趋势较小;④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不同季节对流层顶存在着不同的周期变化.其中,年平均的对流层顶变化周期为3 a和11a,春季对流层顶的变化周期为5 a,夏季对流层顶的变化周期为2 a和9 a,秋季对流层顶的变化周期为3 a和11a,冬季对流层顶的变化周期为6a和11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