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75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菊花器若干性状在F1代的表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水晶白’、‘晚霞’等30个小菊品种为亲本,配制成28个杂交组合,对杂交后代的花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红色遗传能力大于黄色,且表现出较强的偏母性遗传特点,而原始色黄色和白色没有明显的偏母性遗传,以白色系品种作母本后代会出现许多亲本不具有的花色;杂交后代的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与双亲比较,F,代表现出明显的遗传优势,杂种总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122.6% 、128.7%、124.7% ,随着母本舌状花数目和筒状花数目的增大,杂种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的增加幅度变缓,甚至出现衰弱的趋势,但花序直径除外。在花型上,平盘型的遗传能力比单窄瓣型的强。  相似文献   
2.
水势胁迫对2种菊科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莴苣和野菊花为材料,研究了用不同浓度(0,25,50,75,100,150,200 g/L)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处理对2种菊科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莴苣种子和野菊花种子在PEG浓度为0~75 g/L时,种子发芽率随着PEG浓度的上升而增大,PEG浓度为75 g/L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莴苣和野菊花的发芽率分别为90.76%和84.50%;在PEG浓度为75~200 g/L时,种子发芽率随着PEG浓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且浓度为200 g/L时,发芽率最低,分别为32.87%和3.50%.对萌发过程形态观察后发现,莴苣种子和野菊花种子在去离子水中的发芽过程不同,莴苣种子先进行胚根的发育而野菊花种子先进行子叶的发育.莴苣种子在去离子水和高浓度PEG溶液中发芽过程不同,在去离子水中莴苣种子先进行胚根的发育,而在高浓度PEG溶液中莴苣种子先进行子叶的发育,野菊花不具备此特征,表明莴苣种子在胁迫条件下,可进行一种适应性成长.  相似文献   
3.
甘菊挥发油化学组成及其对烟草甲与赤拟谷盗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甘菊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两种常见仓储害虫成虫的熏蒸、触杀和驱避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分析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甘菊挥发油中鉴定出了31种化合物,主要组分为樟脑(29.99%)、桉叶油醇(16.87%)、β-水芹烯(4.63%)、顺马鞭草烯醇(4.41%)和顺-β-松油醇(4.04%);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甘菊挥发油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LD_(50)分别为24.09μg/头和49.95μg/头)和熏蒸活性(LC_(50)分别为28.67 mg/L和14.40 mg/L)。同时,甘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活性,对烟草甲驱避效果不明显。本试验首次研究了我国菊科菊属植物甘菊的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杀虫活性,结果提示该挥发油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具有一定杀虫、驱避活性和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4.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观赏、食用、药用等多种价值。笔者就菊花的再生途径、外植体选择、激素种类及配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研究者选择叶片或茎段作为外植体直接再生不定芽;常用激素浓度范围为:6-BA:0.5~3mg/L、NAA:0.1~1mg/L、2,4-D:0.5~1mg/L。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菊属7个种的人工种间杂交试验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该文选择菊属(Dendranthema(DC)DesMoul.)7个野生种进行了正交设计的人工种间杂交试验,对各种间杂交结实率及杂种F1植株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倍性相同或相近的种间杂交结实率较高;毛华菊(D.vestitum)与野菊(D.indicum)种间杂交较易成功,且能获得较多具明显形态变异的F1植株,而以紫花野菊(D.zawadskii)为亲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低且仅有较少具变异形态的杂种苗,此外,还对种间杂交在菊属植物进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探讨菊花起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菊花花粉生活力及瓶插授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菊花花粉的生活力及其对室内瓶插杂交结实率的影响,用1%醋酸洋红染色法检测了10个菊花品种花粉的生活力。结果显示,菊花花粉生活力为70.8%~97.6%,不同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同一个花序,外围管状花的花粉生活力比中心的高,而同一天内的花粉生活力随取样时间的不同也发生变化。花粉在4℃的冰箱内贮藏15 d后,花粉生活力平均降低了16.45个百分点。选取4个菊花品种间2个正反杂交组合进行室内瓶插授粉后,不同组合间结实率有很大差异。试验结果还表明,醋酸洋红染色法可以用来检测菊花花粉的生活力,菊花花粉生活力与杂交结实率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8份菊属植物、2份亚菊属植物及2个两属间杂种的24个形态性状和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endranthema arcticum与其他菊属植物的形态相差较大,单独成一类,其他21份材料聚为一类;野菊与菊花腩、异色菊与甘菊、龙脑菊与那贺川野菊两两间形态相似;毛华菊与日本野生菊属植物有较近亲缘关系,日本野生菊属植物较我国野生菊属植物进化;亚菊属矶菊与纪伊潮菊间形态相似,且与菊属植物形态相近,表明两属间有很近亲缘关系.本研究的形态性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涉及的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菊属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观赏、食用、药用等多种价值。该文就菊花的再生途径、外植体选择、激素种类及配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研究者选择叶片或茎段作为外植体直接再生不定芽;常用激素浓度范围为:6-BA:0.5~3mg/L、NAA:0.1~1mg/L、2,4-D:0.5~1mg/L。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野菊内生真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样、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信阳地区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ul.]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菊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分离得到真菌21种,它们多数为半知菌,少数为子囊菌.其中,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p.)、拟茎点霉(...  相似文献   
10.
甘菊种子萌发特性及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菊[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Fisch.ex Trautv.)Makino]种子萌发特性和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试验观察,发现不同栽培基质及不同储藏时间对甘菊种子萌发率均有影响,在MS培养基上播种甘菊种子萌发率最高,可达90%左右。甘菊种子无休眠现象,采收后立即播种和次年春季播种萌发率均可达90%左右。甘菊种子不耐储藏,储藏至第3年秋季播种,萌发率仅为30%。自然条件下,5月至8月底是甘菊植株的营养生长时期,在此期间,甘菊株高、茎粗、冠幅、叶片数及分枝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9月份当日照长度缩短至13 h时,甘菊开始现蕾,这表明13 h光照/11 h黑暗可能为甘菊现蕾的临界日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