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0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8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氏隐唇瓢虫捕食湿地松粉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汤才  庞虹 《昆虫天敌》1995,17(1):9-12
本文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孟氏隐唇瓢虫林间直接散放,取食湿地松粉蚧后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罩笼内孟氏隐唇瓢虫成虫出现20天,其种群数量增加27.2倍;在中心点散放成虫,6天后,在半径20m范围内均有幼虫发现,其最高密度为12头/梢;20天后,林间53株松树均有该瓢虫幼虫分布,其最高密度已超过100头/株。说明孟氏隐唇瓢虫取食湿地松粉蚧能充分满足其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昆虫饲养室,保持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及时清除不利于寄主培育和天敌繁殖的有害生物及更换萎蔫的松苗,为实现建立湿地松粉蚧种群和湿地松粉蚧寄生蜂的寄生繁殖提供寄主条件。  相似文献   
3.
化学药剂防治湿地松粉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3种化学药剂对湿地松粉蚧进行室内杀虫试验及林间防治,结果表明:在室内低浓度1以速扑杀效果最好,平均校正死亡率达84.47%;林间用速扑杀能较快地降低当代虫虫口密度,对湿地松粉蚧的扩散蔓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湿地松粉蚧有效积温及其在国内可能扩散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恒温条件下直线回归法,对湿地松粉蚧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粉蚧完成1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8±1.0℃,最适发育温度为24~25℃,有效积温为1042.9±88.4日度;粉蚧向北扩散,在华南地区为年发生4代区,在长江以南地区为年发生3代区,在黄河以南地区为年发生2代区;粉蚧的最适生境在湖南省、江西省中南端区域  相似文献   
5.
于2010年在醴陵市首次发现湿地松粉蚧危害,经线路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调查结果为:其主要分布在醴陵市的南部乡镇,国外松有虫株率达66.4%,严重的平均虫口密度(头/梢)达29.25头。  相似文献   
6.
以尖膀胱螺作为试验动物,研究毒死蜱对尖膀胱螺抗氧化系统、乙酰胆碱酯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通过预试验获得尖膀胱螺72 h LC50为243 μg/L,推算的安全浓度为16 μg/L,正式试验以16和121.5 μg/L浓度组分别暴露尖膀胱螺96 h.在第24、48和96 h分别取材,测定尖膀胱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推算的安全浓度(16 μg/L)暴露后,尖膀胱螺体内MDA含量和NOS活性在各时间段变化均不明显,而SOD和AChE活性在96 h被抑制;在高浓度组(121.5 μg/L),尖膀胱螺SOD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后又有所回升的趋势,MDA水平持续上升,NOS水平被显著性诱导,AChE活性则被显著性抑制,且在48 h时抑制作用最强.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尖膀胱螺抗氧化系统和神经中枢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尖膀胱螺可作为毒死蜱毒理学试验模型动物,同时MDA和AChE可作为毒死蜱毒性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 ~ 32℃时,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的幂函数关系,可分别表示为OR=aW-b和NR=cW-b,其中b的取值范围为0.488 ~0.874,平均值为0.620;a的取值范围为0.362 ~1.371;d的取值范围为0.454 ~0.747,平均值为0.591;c的取值范围为44.678 ~121.158.在16~32℃时,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OR =c1ed1T表示,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2℃时达到峰值,当温度超过32℃时,耗氧率下降.在16 ~36℃时,尖紫蛤的排氨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多项式NR=-c2 +d2T-d3T2表示,在28℃时排氨率达到峰值.尖紫蛤呼吸Q10值的范围为0.547~3.660,排泄Q10值的范围为0.235~2.515,水温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显著.尖紫蛤的呼吸氧原子数与排出的氨态氮原子之比O∶N值的范围为4.312 ~21.874,各种规格的尖紫蛤O∶N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东鹤山市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 Lobdell)历年调查资料,应用列联表中的多因子分析法建立了鹤山市湿地松粉蚧发生等级预报模型,预报结果的历史符合率为100%。利用GIS的图形分析功能,形象地再现了鹤山市湿地松粉蚧历年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湿地松粉蚧卵Oracella acuta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3±0.74℃,有效积温为134.6日度。 低温冷藏各虫态的方法以剪取有虫源的松枝放在保鲜塑料袋中封装后置于10℃~12℃的低温下冷藏为宜,在10℃下各虫态的平均存活时间以低龄若虫为最长,其次是高龄若虫。冷藏的各虫态可以连续不断地为寄生蜂提供寄主,卵还可用来繁殖本地的一种捕食性天敌—一种捕食螨。  相似文献   
10.
圆斑弯叶毛瓢虫对湿地松粉蚧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圆斑弯叶毛瓢虫Nephus ryugutus(Kamiya)对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iiLa(Lobdell)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ing-Ⅱ型模型,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1~4龄幼虫和成虫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3.63头,/d、21.57头/d、55.07头/d、66.39头/d和93.40头/d;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在猎物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成虫个体之间的干扰反应经检验.符合Hassel-Varlev干扰反府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