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9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庭湖湿地虉草替代大白菜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48只青年期(40~45日龄、体重约800 g)发育良好、健康无病的新西兰肉兔,随机分为4组:1组饲喂基础日粮,2~4组分别用占日粮5%,15%和25%的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代替日粮中等量的大白菜,试验期35 d.试验结果表明:各组间兔的日增重、屠宰率、料肉比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可见虉草代替大白菜不影响兔的生长,以15%的替代量的3组增重效果最佳,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北固山湿地野生虉草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固山湿地野生虉草的株高、茎高、叶龄、生物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虉草的株高和茎高的变化呈现出近“S”型的生长曲线,叶龄与株高和茎高均呈一元线性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物量的变化与生育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对球茎草芦不同生长年限、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成分动态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球茎草芦的蛋白质、灰分含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后呈线性下降(P<0.05),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随生育时期的推后呈线性上升(P<0.05),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与生育期无明显相关,粗蛋白含量随生长年限的推后逐渐下降,而磷、钙含量则以4年生最高;1~4年生分蘖期至抽穗期粗蛋白含量在13.42%~16.96%,而粗纤维含量在21.03%~32.88%,是西南地区优质地方牧草品种,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了选育出产草量高、品质好、耐盐碱性和扩展性强,能够在内蒙古盐碱湿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虉草新品种,以通草1号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 Tongcao No.1)为母本(或父本),分别与川引3号虉草(P. arundinacea L. Chuanyin No.3)、美国虉草(P. arundinacea L.)进行杂交,得到了杂种后代(F1~F3),选择14个杂交株系和4个亲本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并依据遗传相似系数,运用欧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聚类方法对18份虉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为虉草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采用10条引物共扩增出176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8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84.0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47 2,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28 5,平均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361 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02 3~0.818 2。当欧氏距离为0.57时可将18份虉草材料分为4个类群,第1类群由川引3号虉草、美国虉草和S18杂种构成;第2类群包含通草1号虉草、通辽野生虉草和S2、S17杂种构成;第3类群由6个通草1号虉草为母本(或父本)的杂交F1代构成;第4类群由4个通草1号虉草为父(母)本的杂种F2代和1个F1代构成。14份虉草杂种后代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草芦对土壤营养吸收的效率(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草芦(Phalaris arunainacea L.)是禾本科草芦属多年生根茎型优良禾草。对其进行N、P、K、NP、NK、PK、NPK、CK八个处理,在分蘖期采用M.K.Ka提出的公式测定中国草芦对土壤及肥料中N、P、K三元素的吸收和利用系数,并测定植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成熟期测定鲜草、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结果表明:中国草芦对土壤中N的吸收系数(Kn%)以PK处理最高为12.36,K处理降低。对肥料中N的利用系数(Ky%)以NPK处理为最高(14.78),所有处理均高于对照。对土壤中P的吸收系数Kn%以NK处理最高为19.30,K处理的降低。对肥料中P的利用系数Ky%,以NP最高为19.52,所有处理均比CK高,对土壤中K的吸收系数Kn%以NP处理最高,为19.2,单一的P处理最低,对肥料中K的利用系数Ky%以NPK处理最高,为28.44。鲜草和干草产量以NP处理最高,且所有处理均高于对照。种子产量及粗蛋白质含量以NK处理最高,粗脂肪含量以NK、N处理最高,本实验说明中国草芦进行人工栽培后,施用一定比例的肥料,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提高产量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威宁球茎草芦种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2010年,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威宁球茎草芦(Phalaris tuberosa cv.Weining)主要栽培因子(播种量、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和种子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效应分析,得出各试验单因子对种子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播种量>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试验双因子交互效应以播种量和氮肥、播种量和磷肥、氮肥和钾肥间效果较显著。寻优结果表明,在播种量为3.75 kg·hm-2、有机肥为7 500 kg·hm-2、尿素为450 kg·hm-2、磷肥为750 kg·hm-2和钾肥为450 kg·hm-2的组合条件下,其种子产量达449.50 kg·hm-2,可获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氮肥与行距对不同生育期虉草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有余  骆秀梅  张永亮 《草业科学》2016,33(11):2312-2318
以通草1号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cv.Tongcao No.1)为供试材料,采用行距(30、50、70cm)和施氮量(含氮量为0、46、92kg·hm~(-2))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行距与施氮量对不同生育时期虉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与行距对虉草产量和品质影响明显。随施氮量增加,各生育时期虉草产量、粗蛋白、粗灰分、钙和磷含量升高,而无氮浸出物含量下降。抽穗期虉草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而成熟期和秋季再生期随施氮量增加反而升高。随着行距增加各生育时期虉草产量下降。在9个处理组合中,以行距30cm、施氮量92kg·hm~(-2)组合抽穗期和成熟期草产量最高,以行距70cm、施氮量92kg·hm~(-2)组合饲草品质最好。抽穗期是虉草刈割利用的适宜时期,种植行距30cm、施氮92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饲草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腐皮病病原异原绵霉Js80122的生长、适宜生长和最适生长温度、盐度和pH值。Js80122在6℃-41℃范围内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0~8.5%盐度范围内能生长,适宜生长盐度为0~2.5%,最适生长盐度为0~0.34%;在pH值2.0~8.2范围内能生长,适宜生长pH值为6.0~7.6,最适生长pH值为6.8。二因子正交试验显示,最适生长pH值和盐度分别为为7.0和0.0。  相似文献   
9.
Unharvested stubbles or harvested straw of rice (Oryza sativa L.) gets incorporated into soil and interferes with the seedling growth of crop plants.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rice straw, either through releasing allelochemicals and/or through manipulating soil properties, influences seedling growth of Phalaris minor Retz., a non-native weed largely restricted to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fields. One hundred twenty grams of soil was amended with rice straw (0.5, 1, 2, 4, or 6 g/pot) and its effect on fresh shoot biomass of P. minor was examined. Any modification of rice straw phytotoxicity through the use of washed rice straw, activated charcoal, soil sterilization, or nitrogen fertilization was also studied. We carried out chemical and microbial analysis of soil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soil properties in influencing P. minor growth. Incorporation of rice straw into soil suppressed the growth of P. minor through modifying soil properties. A dose-dependent increase in total phenolics was observed in soil amended with rice straw. Activated carbon or washing of rice straw, however, could not ameliorate the phytotoxic effects of rice straw. Our results provide initial evidence that rice straw restricts P. minor growth by manipulating soil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Authors contributions IJ conceived of and supervised the study, and wrote the paper; SK carried out the work.  相似文献   
10.
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和5级目测法,调查了云南冬季作物田杂草虉草的发生和危害状况。结果表明,截至2017年在云南有7个地州33个区县发现有虉草危害,其中保山地区危害最为严重,占全省受害面积的92%,其次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虉草在冬季作物田大麦、小麦、油菜和蚕豆田均有发生。危害的虉草有两个种,分别是小籽虉草Phalaris minor和奇异虉草P.paradoxa。其中小籽虉草的发生较为普遍,奇异虉草为零星发生。虉草造成的危害指数在6%~50%之间,对农作物造成的产量损失在40~110kg/667m2之间。虉草的防除以化学防除为主,人工防除为辅,但目前尚缺乏经济有效的防除农田虉草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