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瓜和葡萄霜霉病菌对不同内吸杀菌剂的交互抗药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确定甲霜胺、乙磷铝与恶唑烷酮、霜脲氰、安克和硫代磷酰胺酯之间的交抗型,在叶盘上共测试了黄瓜霜霉(PC)和葡萄霜霉(PV)的27个分离系对6种内吸杀菌剂的抗药水平,结果证实了在两种目标真菌上甲霜胺和乙磷铝之间的非交抗关系,甲霜胺和恶唑烷酮之间的正交互抗药性,在PC上甲霜胺和霜脲氰之间的非交抗关系。试验还表明在PC上甲霜胺和安克之间以及乙磷铝和霜脲氰之间的非交抗关系,在PV上甲霜胺和乙磷铝与硫代磷酰胺酯之间的非交抗关系。此外,试验发现了霜脲氰和安克在叶盘上对抗甲霜胺分离系具有很高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ZJ 0712,2- -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是我国自行创制的高效广谱杀菌剂。为评价该药剂10%SC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药效评价。经室内检测,该药剂对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1.79和 5.47 μg/mL,对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34和 45.15 μg/mL。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白粉病在10 ~20 g/hm2、对霜霉病在37.5 ~150 g/hm2剂量下防效分别为85.79% ~91.33%和86.70% ~90.18%。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3.
室内测定30种植物提取液对甜瓜霜霉病的防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叶圆盘生测法测定了30种植物不同组织部位的丙酮提取液对甜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的防治效果,其中侧柏(Piota orientalis (L.)Endl.)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rmb.)针和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茎叶混样的丙酮提取液在离体叶圆盘的防效分别为100.0%、100.0%和93.3%,其他植物提取液均无明显抑菌效果。上述3种植物提取液的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7d后对甜瓜霜霉病的预防效果分别为95.2%、96.5%和93.9%。  相似文献   
4.
用叶圆盘生测法测定了20种植物不同组织部位的甲醇提取液对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的抑菌效果,其中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L.)全草,合欢(AlbiziajulibrissinDurazz.)叶和石楠(PhotiniaserrulataLindl.)枝的甲醇提取液在离体叶圆盘的防效分别为98.33%,100.00%和100.00%,其它植物提取液均无明显抑菌效果。上述3种植物提取液的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7天后对黄瓜霜霉病的预防效果分别为54.19%,62.00%和78.93%,田间试验的防效则分别为25.57%,27.91%和48.84%。对防效较好的石楠枝甲醇提取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依次进行萃取,并对各萃取物进行叶圆盘测定,结果表明,有效活性成分存在于正丁醇相和水相中;当浓度为30mg.ml-1时,两相萃取物对黄瓜霜霉病的抑制率分别为100.00%和87.87%。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性及室内抗药性风险,采用叶碟保湿法测定了52株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2个菌株的EC50(抑制中浓度)差异较小,平均EC50为(0.010 1±0.003 1)μg/mL。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这些病菌均为烯肟菌酯野生敏感菌株,因此可以采用其平均EC50作为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基线。室内药剂驯化和紫外线诱变试验,获得了10株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不同抗性水平的突变体,其EC50为1~5μg/mL,抗性指数为80~500倍,抗药性稳定,致病力、适合度、竞争力与亲本菌株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或优于亲本菌株。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表明,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具有较高的抗药性风险,预示田间自然情况下抗药性菌株可能形成优势菌群而导致药剂防治失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用载玻片萌发法测定了混剂的室内毒力,共毒系数ND-901为208.14ND-903为243.13,表明具有一定程度的增效作用。大棚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防效还是增产方面,混剂比单用保护或内吸必杀菌剂都具有明显的优点。小区试验ND-901和ND-903的防效分别比三乙膦酸铝高10.98%和24.28%,增产22.2%和40.5%。ND-901国内多点示范推广防病增产效果都很好。此外,还测定了混剂的急性  相似文献   
7.
王丽娟  牛德  孙彩玉  秦智伟 《园艺学报》2010,37(11):1775-1782
以接种黄瓜霜霉病菌的抗病黄瓜品种‘649’的叶片为材料,使用改良SDS法提取总RNA,构建黄瓜叶片全长cDNA文库,得到的原始文库滴度为5.5 × 106 pfu • mL-1,扩增后的文库滴度达6.5 × 109 pfu • mL-1,重组率约为99%,插入片段在0.5 ~ 2.0 kb之间,大多在1.0 kb左右。随机选取3 360个克隆进行测序,共拼接出2 507个unigenes,其中包括211个重叠群(Contigs)和2 296个单拷贝EST(Singlets)。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unigenes中存在427条与植物防御/抗病相关的基因,其中包括两类抗病基因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为下一步研究黄瓜抗病机理,克隆抗霜霉病相关基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六种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Calcofluor荧光染色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附着胞形成、菌丝扩展、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在0.07~5.98 μg/mL和0.10~3.50 μg/mL之间,而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和休止孢形成没有抑制作用;霜脲氰对休止孢萌发和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1.10和0.002 μg/mL,对其他阶段无明显的抑制效果;腈嘧菌酯对休止孢萌发、菌丝扩展和孢囊梗产生无影响,对游动孢子释放、芽管伸长和附着胞形成的EC50值分别为0.018、0.008和0.010 μg/mL;代森锰锌对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2.40、2.88和1.53 μg/mL;甲霜灵对该菌的整个发育期均没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供试菌株对甲霜灵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利用抗性品种及抗性基因是控制黄瓜霜霉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文章对黄瓜霜霉病菌及其抗病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黄瓜霜霉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在接种和抗霜霉病性鉴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论述了抗病基因定位的主流方法和最新技术,指出控制霜霉病抗病基因目前尚存在单基因、多基因的不同结论。提出今后应加强轻简化和标准化的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明确霜霉病抗性基因,筛选和创制出更多、更优异的抗性品种和资源。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露地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湖南省露地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抗性品种,辅以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较好地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