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从病原、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抗病育种和防治等5个方面对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仍以1、3、4的不同组合为主;我国已在6个省(区、市)发现了A2交配型。病种薯是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中心病株的出现是发生的重要标志,6~8月份的降雨是流行的关键因素。培育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是目前抗病育种的重点。为减少瑞毒霉抗性菌株的出现,可将瑞毒霉与瑞毒锰锌、大生和波尔多液等轮换施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马铃薯晚疫病菌抗甲霜灵SCAR(sequenced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序列特征扩增区域)标记,以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高抗菌株HD01-3和对甲霜灵高感菌株DK98-1为亲本,通过无性单游动孢子分离和有性杂交获得菌株HD01-3无性后代群体、菌株DK98-1无性后代群体以及F1代分离群体,以此为试验材料,利用BSA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构建抗感基因池对后代菌系的甲霜灵抗性进行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从178条RAPD随机引物中找到一条特异性引物S2054,其可以扩增出一个与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相关的遗传标记,将该特异条带回收、克隆、测序,发现此标记大小为457bp,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特异PCR引物,用于扩增抗感基因池,成功地将特异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初步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菌抗甲霜灵SCAR标记,辅助监测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2009年黑龙江和吉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表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2009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表型特征,本研究对所采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抗性及生理小种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被测黑龙江(46株)和吉林(48株)两省的菌株均为 A1 交配型.黑龙江省被测菌株甲霜灵高抗、敏感菌株各占50%;吉林省被测菌株中高抗、敏感菌株分别占70.8%、29.2%;两省均未发现中抗菌株.其中采自吉林敦化菌株均为高抗菌株,采自吉林榆树的菌株均为敏感菌株,甲霜灵抗/感比例地区间差异明显.在被测33个黑龙江菌株中发现24个生理小种,而吉林49个菌株中发现19个生理小种,其中9个生理小种两省共有.另外,两省被测菌株中还发现了18株“超级毒力小种”.因此,建议加强种薯监测,防止 A2交配型传入;在生产上使用甲霜灵类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该以菌株的抗性监测数据为依据;进一步加强生理小种监测,合理布局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