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2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296篇
林业   1133篇
农学   873篇
基础科学   381篇
  203篇
综合类   4869篇
农作物   601篇
水产渔业   371篇
畜牧兽医   1689篇
园艺   1203篇
植物保护   14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441篇
  2013年   472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709篇
  2010年   649篇
  2009年   694篇
  2008年   831篇
  2007年   748篇
  2006年   834篇
  2005年   894篇
  2004年   495篇
  2003年   395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9,(11):19-21
为遵义朝天椒1号、3号在绥阳县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在绥阳县选择4个不同海拔区域进行种植试验,对比分析不同试验区2个品种的生育特性及产量,结合气象要素选择适宜的种植区。结果表明:遵义朝天椒1号最适宜种植区为海拔800~900米的洋川镇、风华镇、旺草镇及类似地区种植;次适宜区为海拔650~800米的旺草镇及类似地方;不适宜区为海拔高于1 000米的宽阔镇及类似地区。遵义朝天椒3号适宜在海拔700米左右的旺草镇及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国审大豆品种临豆10的生产利用价值,以2008年国家黄淮海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对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回归系数分析大豆品种临豆10的高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结果表明,临豆10是一个高产性和稳产性均好,适应范围广的品种,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适合闽南北部山地栽培的优良卷荚相思家系,华安金山国有林场优选9个卷荚相思家系进行造林试验,对不同家系林分的生长性状、适应性和抗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家系均表现出较强的抗风性和抗寒性,可以适应闽南北部区域环境。但不同家系的树高、胸径、材积和枝下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中Z5和Z7家系的生长表现优于其他家系,其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比群体均值分别提高10.80%~11.59%、11.85%~15.05%、35.62%~41.78%和10.98%~13.41%。Z5和Z7家系初步评价为优良家系,可作为卷荚相思在闽南北部推广造林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富阳区彩色油菜新品系引进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进彩色油菜新品系5个,以浙油33为对照,进行适应性、农艺性状、花瓣颜色、产量等方面的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彩色油菜新品系适应富阳种植,花瓣为橙红、橘黄、翠绿等5种颜色,产量1 955.6~2432.8 kg/hm~2,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该结果可为创意油菜种植提供更多的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陇东旱塬区复种不同藜麦品种(系)的适应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不同藜麦品种(系)在陇东雨养地区夏播复种的生态适应性,以12个藜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藜麦品种(系)除LY-2无法复种成熟外,其余的11个品种(系)均能完成生育期;对其19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籽粒产量与单株粒质量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根倒率、茎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粗蛋白和淀粉分别与籽粒直径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其15个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提出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04%,根据综合得分,筛选出适应性最好、得分最高的2个品种(系)‘陇藜4号’和‘Q2’;聚类分析表明,11个藜麦品种(系)系统聚为3大类型,各品种(系)间性状与遗传距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三类产量最高,第二类有矮秆、早熟等特性,可根据生产需要和育种目标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祝白牦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祝白牦牛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牦牛类群,是经过长期自然选育和人工选育而成的特有畜种。它不仅是甘肃省宝贵的畜种资源,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珍稀的牦牛种质资源,享有草原“白珍珠”、祁连“雪牡丹”之美称,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1产地自然环境及品种来源1.1自然环境天祝白牦牛产区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祁连山脉的东端,青藏高原北边。境内南部有终年积雪的马雅雪山,东部有毛毛山,乌鞘岭横跨中部。地势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沟谷长深,山系纵横交错。海拔2040~4874m,无霜期90~120d,年均气温-0.2℃~1.3℃,气候寒冷,最低气温-3…  相似文献   
7.
小南瓜以其质粉、糯,适口性好,品质上乘,市场销售俏,价格高,效益好而深受种植者和消费者的欢迎。我国从90年代开始从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等地引进了众多的小南瓜品种,其栽培面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苏州蔬菜研究所亦通过国内外引种筛选、自交分离、配制组合等育种途径选育出了小南瓜保护地专用品种——迷你南瓜。  相似文献   
8.
北疆特早熟长绒棉在我区栽培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棉业对我国棉业的冲击很大,为改变过去片面追求棉花高产,满足如今市场所需求的棉纤维多种类型的需要,必须扩大种植优质长绒棉,以实现优质高效。2002年在北疆进行了特早熟长绒棉试种试验,目的在于考查其在北疆棉区的生态适应性,为其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在短光照或温室条件件下高粱品种出苗~抽穗期日数显著缩短,供试品种平均比对照分别缩短12.5天和13.635天,缩短百分率分别为18.8和20.5;伴随苗穗期日数的缩短,叶片数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分别减少3.9和4.275片,减少百分数分别为22.24和24.22;株高分别降低60.15和47.65厘米,降低百分数为25.88和20.5,表明光、温直接影响高粱的生育进程和器官建成的数量与结构。 2、高粱品种生育日数变化主要反映在出苗~抽穗期。出苗~抽穗日数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分别减少18.8%和20.5%.而抽穗~成熟日数仅减少5.1%和8.3%,表明高粱出苗~抽穗期是光温反应的最大效应期。 3、不同品种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性状变化的趋势一致,但程度明显不同;同一品种同一性状在上述条件下变化程度也不同。根据供试品种对光温敏感的程度划为四大类群,其数量与地理分布如下: Ⅰ、光温敏感型,占试验品种总数的20%.分布在长江以北,辽宁以南地区。Ⅱ、温敏感型,包括温敏感光中度敏感型和温敏感光迟钝型,占25%,分布在黄河以北,北纬45℃以南的山西、内蒙、辽宁、河北北部和吉林南部。Ⅲ、光敏感型、包括光敏感沮中度敏感型和光敏感温迟钝型,占12.5%,分布在黄河(北纬35°)以南,南岭(北纬25°)以北地区。Ⅳ、中度敏感型占42.5%,分布广且没有明显的地带性。试验未发现对光、温都迟钝的类型。北方温敏感型品种较多,短日性较弱,南方光敏感型品种较多,短日性强、感温性中等或较弱。不同光温类型的形成、分布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即光温条件和栽培制度密切相关。 4、温敏感型和光敏感型中早熟品种较多,占86%,光温敏感型品种既有早熟的,中熟的、也有晚熟的,所以光温敏感的品种不一定全是早熟品种,而晚熟品种也并非对光温反应不敏感。中度敏感型品种也有早熟、中熟和晚熟之分。在不同光温条件和栽培制度下,不同光温类型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 5、光、温在形成高粱不同类型过程中的效应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光、温效应对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类型有主次之分,大小之别;光、温效应在高粱不同发育阶段既是同步性的,又是顺序性的。  相似文献   
10.
四季蒜苗是珍稀奇特的最新蔬菜品种,刚刚开始引种。该作物主产蒜苗或蒜薹,如果利用拱棚或温棚铺盖黑塑膜可生产蒜黄。与大蒜相比,其形状与普通蒜苗、蒜黄、蒜薹相似,味道基本一样,但不长蒜头,且四季生产蒜苗,适应性强,不择土壤,且无病虫害,凡有种大蒜的地方都能种植,既适合春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