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林业   27篇
农学   157篇
基础科学   23篇
  71篇
综合类   465篇
农作物   119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260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分别扩增整个S1糖蛋白基因 (引物A)和S1糖蛋白基因N_端高变区Ⅰ (引物B)的 2对引物对 3个IBV标准株M41、Connecticut、Arkansas及 5个地方分离株 (C60 ,D41A ,D41B ,A112 1,A1171)进行RT_PCR扩增。用引物A时 ,有 5个IBV毒株扩增到目的片段 (172 0bp) ;用引物B时 ,所有 8个IBV毒株均得到与预计大小相符的目的产物 (2 2 8bp)。对 172 0bp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酶切 ,结果得出 3个不同的RFLP图谱 ,其中M41、Connecticut、D41B具有相同的HaeⅢ酶切图谱。Arkansas和D41A则分别具有互不相同的图谱 ;对 2 2 8bp的PCR产物进行DdeⅠ、Rsa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根据它们的RFLP图谱 ,8个IBV毒株可分为 5个基因型。综合 2对引物的PCR产物的RFLP分析结果 ,8个IBV毒株可分为 7个基因型 ,分型的结果与传统的血清学方法吻合。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快速、简单、特异、灵敏等优点 ,为现场流行毒株的定型(基因型 /血清型 )及其S1基因变异的跟踪研究以及更有效防制传染性支气管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生境的丧失被认为是目前大多数正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遭受的基本威胁[1],采伐则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威胁.由于森林被大量采伐,使大熊猫生境片段化或丧失,栖息地面积缩小[2].砍伐薪柴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仅次于盗伐林木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保护区居民形成了靠山吃山的思想,随着社区人口的增多,对薪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3.
25s rRNA 基因部分序列比较在香菇栽培菌种鉴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目前中国7个主要香菇栽培品种:科,26,939,135,9311,申10和7402和25s rRNA基因中的D1/D2片段进行了DNA序列测定,根据DNA序列测定结果对它们之间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定的7个香菇栽培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同源性很高。通过聚类分析,根据香菇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将这7个品种分为2类,即苏香,939和9311为一类,26,申10,135和7402为一类。  相似文献   
4.
赵静  单雪松 《家畜生态》2004,25(4):177-178,182
AFLP是一种新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它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的优点,具有RFLP的稳定性和PCR的高效性,被称为“最有威力的分子遗传标记”或“下一代分子标记”。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综述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这种遗传标记的原理、技术特点、技术发展及其在动物遗传多样性、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从鼠的肝脏组织中提取总 RNA,采用 RT- PCR获得了鼠层粘蛋白 ( laminin)α5链的 E3 ( L G4 - 5)、L G4 和 L G5等 3个基因片段 ,与 NCBI数据库参考序列相比 ,同源性在 99%以上。将 E3 ( L G4 ,5)、L G4 和 L G5定向克隆到原核高效表达载体 Pet- 2 8a中 ,构建 Pet- 2 8a- E3 、Pet- 2 8a- L G4 、Pet- 2 8a- L G5等 3个原核表达质粒。将表达质粒转化表达受体菌 BL2 1中 ,IPTG诱导表达。收集菌液进行 SDS- PAGE电泳、Western- blotting分析 ,结果显示 ,这 3段基因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 ,薄层扫描显示表达蛋白占细胞总蛋白的 2 0 %以上。大量提取包涵体 ,纯化后免疫家兔 ,8周后得多克隆抗体 ,间接 EL ISA在抗体稀释到 1∶ 1 2 80 0时仍为阳性  相似文献   
6.
用RT-PCR技术对猪瘟兔化弱毒C株、石门强毒株(Shimen)、近期地方流行的属于第1群毒株的新疆毒株(XJ)和第2群代表毒株甘肃临洮(LT)株E2基因的主要抗原区进行扩增,均得到约561bp的基因片段;经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该基因编码187个氨基酸残基,预计蛋白分子质量为21.7ku。将这4个基因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经酶切、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确证其正确插入到表达载体中,阅读框是正确的,从而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至宿主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硫代-β-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对表达的蛋白用SDSPAGE电泳、免疫印迹和薄层凝胶扫描分析。结果表明,E2基因的主要抗原区可以在大肠埃希氏菌中表达,表达的蛋白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产物的分子质量约为50.0ku,与理论推测的分子质量一致;薄层凝胶扫描分析表明。表达蛋白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0.1%;免疫印迹结果证明,表达的E2蛋白可被猪瘟阳性血清所识别。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多态性丰富的羊草叶绿体非编码区片段,本研究以9个不同地理位置的羊草居群为材料,通过对12个叶绿体非编码区DNA片段测序及其序列间变异分析试图从中找出有遗传差异的叶绿体DNA(cpDNA)片段,并利用有多态性的cpDNA片段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序列ndhF-rpl32、trnL-trnF、trnC-ycf6、aptI-aptH具有比较丰富的变异,可作为下一步研究野生羊草群体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在37个羊草个体4条非编码区片段的合并序列中,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0.928,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101;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58884,基因流(Nm)为0.17,基因流较小;中性检验Tajima’s D(-1.08542)和Fu’s Fs(-5.301)均为负值,且差异不显著(P>0.10),推测羊草遵循中性进化理论,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AMOVA结果显示,65%的分子变异出现在居群间,35%出现在居群内;Mantel检验得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449,P<0.05);居群分化值Nst 0.386(0.1865)大于Gst 0.234(0.1506),差异显著(P<0.05),表明羊草居群存在分子谱系地理结构。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到,羊草15个单倍型分为两大分支,H2和H10聚为一支,它们与别的居群个体亲缘关系较远,其余单倍型聚为另一支;单倍型网络图显示,H2和H12、H10和H12亲缘关系较远,与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羊草的种质资源保护、谱系地理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To characterize the DNA rearrangement of both the T-DNA region and the genomic insertion site during T-DNA insertion, the Genomewalker strategy was used to isolate the junctions between the inserted DNA and the plant genomic DNA in six rapeseed events as well as the genomic DNA at the sites before integration. During transformation in each of the six events, portions of both the right border(RB) and left border(LB) regions of the T-DNA were deleted, ranging from a 7 nucleotide deletion of the LB repeats in event RF1 to a 207 bp deletion of the LB region in event RF2. For the six events, T-DNA integration resulted in a deletion at the target site spanning less than 100 bp. Sequ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DNA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coding region of various native rapeseed genes in events RF1 and RF2. Duplications of the genomic DNA target site were observed in events RF2, RF3 and Topas 19/2. And multimerization of transgenes was found in event Topas 19/2, in which, the T-DNA was integrated as a head-to-head(RB-to-RB) concatemer into the recipient genome. In event MS1,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or a large target-site deletion may have occurred during T-DNA integration, which was identified due to a failure to amplify the presumptive insertion site based on the flanking rapeseed DNA sequences. Our results provide comprehensive data concerning transgene organization and the genomic context of the T-DNA in six rapeseed events, which can aid in the developing of insert fingerprinting and the monitoring of long-term genetic stability and potential unintended effects of transgenic events.  相似文献   
10.
以小桐子的雌花为材料,用胶回收法、CHROMA -SPIN 400柱离心法和CHROMA -SPIN 400柱自流法分别去除全长cDNA文库构建中非全长cDNA小片段,从去除效果、回收率、成本、实验时长、一次处理量这5个方面对3种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CHROMA -SPIN 400柱自流法在回收率方面有明显优势;胶回收法与 CHROMA -SPIN 400柱离心法的回收率接近,但胶回收法成本低于CHROMA -SPIN 400柱法,且对非全长片段去除更彻底。反倒是最新的CHROMA -SPIN 400柱离心法在关键方面都不及另两种方法,不提倡使用,结论为胶回收法是去除全长cD N A溶液中非全长片段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