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水稻分蘖最大角度的QTL分析
引用本文:沈圣泉,庄杰云,包劲松,郑康乐,夏英武,舒庆尧.水稻分蘖最大角度的QTL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1):16-20.
作者姓名:沈圣泉  庄杰云  包劲松  郑康乐  夏英武  舒庆尧
作者单位:1.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杭州,310029
2. 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杭州,310006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大专项(No.2003AA207030),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超级稻和分子育种重大专项(No.2002AA2070002)和浙江省重点项目("8812"计划)(No 001112030-3)资助.
摘    要:利用籼稻(Oryza sativa sp indica)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XM-RIL)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测量分蘖最大角度,应用检测QTL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遗传分析方法,对该性状2个环境下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共检测到2个加性效应显著的QTLs,其中,qTA8-2的LOD值为21.7,贡献率为23.2%;qTA9-2的LOD值为22.0,贡献率为19.5%;增加分蘖最大角度的基因前者来自母本、后者则来自父本;这2个QTLs均不存在显著的G×E互作.试验还检测到3对显著的加性×加性双基因互作效应,它们与环境间的G×E互作也均未达显著水平,对该性状表型变异的总贡献率仅为7.69%,显得较为次要.

关 键 词:分蘖  QTL分析  互作效应  加性效应  水稻  性状  母本  大角度  TA  基因
修稿时间:2004年3月8日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