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
引用本文:蔡研聪,徐姗楠,陈作志,许友伟,江艳娥,杨长平.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J].南方水产科学,2018(2).
作者姓名:蔡研聪  徐姗楠  陈作志  许友伟  江艳娥  杨长平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摘    要:根据2014—2015年4个季节南海北部近海底拖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当前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了解群落结构动态。全海域共渔获574种游泳生物,以鱼类占比为最高,超过81%。IRI指数结果表明优势种是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竹鰈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而发光鲷是唯一的四季共同优势种,传统经济鱼类比重降低。从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分布上看,D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夏低秋高的特点;然而H'和J'均未表现季节性。从空间分布看,D高值区主要位于40 m以浅水区,而H'和J'分布格局类似,呈现均质的格局。受禁渔期和捕捞活动的影响,多样性指数在秋季时期最为稳定,而冬季波动最大。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