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植被优化配置模式试验研究
引用本文:蒋德明,张娜,阿拉木萨,周全来,王永翠,苗仁辉,押田敏雄.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植被优化配置模式试验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4,31(1):149-156.
作者姓名:蒋德明  张娜  阿拉木萨  周全来  王永翠  苗仁辉  押田敏雄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日本麻布大学兽医学部, 相模原 252-5201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23)
摘    要:通过对科尔沁沙地7种人工固沙植被配置模式在植物生长季节土壤水分含量、蒸散量和植被盖度的综合分析,优选出可以维持较好的土壤水分状况、形成有效的植被盖度和保障稳定固沙效果的人工固沙植被建立初期的配置模式。结果表明:7种人工固沙配置模式处于人工固沙林定植初级阶段,沙地土壤含水量维持在2.32%~3.41%,基本满足固沙植被水分需求。但在降雨量较低的月份,部分固沙模式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较低水平,影响固沙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7种人工固沙植被配置模式蒸散量占同期降雨量94%以上,基本能够维持土壤水量平衡。柠条纯林(525株/hm2)、山竹岩黄芪+沙蒿混交(沙蒿2 800株/hm2、山竹岩黄芪500株/hm2)、山竹岩黄芪(3 300株/hm2)的人工固沙配置模式适合初期建立的固沙工程应用。虽然山竹岩黄芪纯林(3 300株/hm2)固沙模式盖度较高,防风固沙效果好,但由于土壤耗水大,应采取措施,降低其密度。由于小叶杨纯林(1 350株/hm2)的固沙模式土壤耗水较高、植被盖度低,在固沙初级阶段,相对其他6种固沙模式,综合效果较差。

关 键 词: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半干旱区" target="_blank">AR-SA">半干旱区    土壤水分    蒸散量    植物盖度    固沙植被  配置模式    科尔沁沙地  
收稿时间:2012-12-13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干旱区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干旱区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