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984—2015年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的演变及主要驱动因子
引用本文:任玲玲,栗云召,于淼,杨继松,战超,周迪.1984—2015年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的演变及主要驱动因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0,37(4):493-502.
作者姓名:任玲玲  栗云召  于淼  杨继松  战超  周迪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鲁东大学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 山东省高等学校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重点实验室(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5902);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6KFJJ03)
摘    要:为研究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在多驱动因素影响下长时间序列的时空演变和景观格局变化,以1984-2015年7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方法获取人工湿地的相关数据信息,在GIS、RS、ENVI等技术手段下,对人工湿地的变化率、空间质心、景观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并定性分析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31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总面积增加85 762.13 hm2,其中坑塘水面、人工沟渠、养殖塘、水田、盐田、水库分别增加14 620.29、1 128.18、22 648.13、30 648.51、11 220.69、5 246.61 hm2,年均变化率分别为55.52%、24.93%、10.25%、22.84%、174.32%、13.09%;质心分析结果显示,坑塘水面、养殖塘整体上呈"先东南后西北"的偏移趋势,水库有先向东南偏移后整体上呈向南部偏移的趋势,盐田有向东部近海偏移的趋势,水田由沿黄河故道到黄河现道大致呈"之"字偏移的趋势,人工沟渠大致呈"Z"形偏移的趋势;在黄河水情、风暴潮、经济、人口、政策以及自然湿地等多因素影响下,研究区人工湿地斑块个数逐年增加,景观破碎程度加大,景观形状由不规则化趋于规则化,且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后降低。研究表明,31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在多因素驱动下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 键 词:人工湿地  时空演变  质心  驱动力  黄河三角洲
收稿时间:2019/3/4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