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研究
引用本文:董亚坤,王钰,曾维军.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22,42(6):166-175.
作者姓名:董亚坤  王钰  曾维军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水利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自然资源部 云南山间盆地土地利用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云南 昆明 650201;云南省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实验室, 云南 昆明 6502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非点源污染‘源-汇''风险空间格局的流域上游种植生态区划"(41961040);云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2021ZKX184)
摘    要:目的] 对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进行研究,为保护洱海生态和快速识别面源污染“源-汇”风险的关键区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为例,构建阻力基面评价体系,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阻力面,划分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并探讨洱海流域上游16 a来面源污染的风险等级变化。 结果] ①阻力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使阻力基面的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而“源”的分布则影响阻力面的分布,2020年比2005年阻力面值提高了7 485.40。 ②研究区极高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达30%,而中风险区以上所占比例超过60%,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偏高;16 a间,极高风险区面积减少最多,为35.74 km2,而中风险区面积增加最多,为38.69 km2。 ③面源污染风险等级距离“源”越近,风险等级越高,表现为中部高于边界,南部高于北部,而极高风险区是面源污染的关键区域。 ④16 a间中风险区转出面积最多,为80.93 km2。茈碧湖镇、凤羽镇和右所镇三镇交界处以及牛街乡的北部是面源污染风险等级转移的主要区域。 结论] 关键区域的景观优化、种植业调整等措施对减少氮磷的流失及风险等级格局的改变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洱海未来水环境。

关 键 词:洱海流域上游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风险格局  面源污染  风险等级转移矩阵
收稿时间:2022/2/26 0:00:00
修稿时间:2022/4/30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