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杨帆,黄建辉,陈琛,关书会,刘广鹏,张岩.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乳业科学与技术,2023(3):46-51.
作者姓名:杨帆  黄建辉  陈琛  关书会  刘广鹏  张岩
作者单位: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特殊食品监管技术),特殊食品安全与健康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
摘    要: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物理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其种类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AFB1)、AFB2、AFG1、AFG2、AFM1和AFM2,其中AFB1毒性最强,污染最广,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Ⅰ类致癌物。奶牛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饲料后,部分黄曲霉毒素会转化为AFM1和AFM2,从而存在于乳及乳制品中。本文比较国内外各国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的差异,汇总目前国内外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各项检测技术,阐述近年来主要应用的薄层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快速检测试纸条法等检测方法,分析各类方法在检测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方面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旨在为更简便、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发展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乳制品  黄曲霉毒素  限量标准  检测技术  研究进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