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野生型、超突变子大肠杆菌PFGE分型及大肠杆菌超突变子发生的分子基础
引用本文:陈阳阳,李梓萍,张海雷,李乾学,马红霞,于雪,苏红艳.野生型、超突变子大肠杆菌PFGE分型及大肠杆菌超突变子发生的分子基础[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2):183-189.
作者姓名:陈阳阳  李梓萍  张海雷  李乾学  马红霞  于雪  苏红艳
摘    要:采用长片段PCR、Western-blotting、质粒互补试验对大肠杆菌野生型和超突变子的MMR重要组分MutS进行了研究。为测定mutS可能的缺失,参照fhlA-mutS-rboS基因簇,在mutS的两侧及中间设计3对引物进行长片段PCR扩增,以K12为模式菌株,其mutS各片段与预期的大小相同,3条片段长度分别为12 045,10 668,8 477 bp;超突变子CE3101和CE5116与K12相比,3条片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第1条带分别缺失约3 500 bp和7 000 bp;第2条带分别缺失约3 600 bp和7 400 bp;第3条带分别缺失约2 500 bp和7 500bp。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对大肠杆菌K12、正常菌株、超突变子的MutS蛋白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K12的条带最为清晰,MutS蛋白最为完整;其次为CE1112、CE1305、CE2219、CE2307,条带较为清晰,MutS蛋白较为完整;CE5103、CE5120条带较为模糊,CE2205只有1条微弱的条带,MutS蛋白不完全完整;而超突变子CE3101、CE5116几乎没有条带,MutS蛋白不完整。以pBR322质粒对照,采用pBR322构建的mutS+的pGW1811质粒进行质粒互补试验,CE1117、CE3101、CE1305、CE5116、CE6107、CE2313、CE7301、K12等8株菌株转化成功。转入pGW1811前后各株大肠杆菌对利福平(RIF)的突变频率及抑制率测定表明,菌株CE1117、CE1305、CE6107、CE2313及K12在转入pGW1811前后对RIF的突变频率变化不大(40%);而突变子CE3101、CE5116、CE7301在转入pGW1811前后对RIF的突变频率变化较大(9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大肠杆菌相比,超突变子大肠杆菌的MutS均存在缺陷,说明大肠杆菌超突变子发生的分子基础是其MMR系统重要组分MutS存在缺陷。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