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水稻抗倒栽培效应及其技术原则:1999和2000年水稻抗倒栽培调查报告
引用本文:丁宏议,钱森泉,钱李晶,陶志华,陈佩珠,周远林,邵云,刘福如,李兰芳,陈宝林,陈华.论水稻抗倒栽培效应及其技术原则:1999和2000年水稻抗倒栽培调查报告[J].上海农业科技,2001(6):15-30.
作者姓名:丁宏议  钱森泉  钱李晶  陶志华  陈佩珠  周远林  邵云  刘福如  李兰芳  陈宝林  陈华
作者单位:1. 江苏省南通市农业局,226006
2. 江苏省如皋市林梓农技站,226512
3. 江苏省通州市刘桥农技站,226363
4.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农技站,226401
5.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农技站,226511
6. 江苏省海安县隆政农技站,226613
摘    要:年年种稻,年年有倒伏.倒伏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难题,更是高产优质的制约因子.近两年全市5个乡镇农技站对120户302.96亩水稻进行认真调查,测得平均倒伏面积占36.97%,比1998年增33.35%.其中1999年倒伏61.33%,增57.71%;2000年倒伏12.61%,增8.99%.但在倒伏中也有不倒的优势,尤其在严重倒伏的1999年约有40%面积未倒伏,这是在坚持"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栽培路子的基础上,认真按因苗、因地、因天、因肥原则,实行扩行、减苗、增肥、调控、精管的抗倒栽培配套技术,实现了壮苗早发、壮秆抗倒、叶挺不披、穗大粒多、秆青籽黄的高产长相,为抗倒栽培提供了完整的技术途径和科学依据.

关 键 词:水稻  抗倒栽培效应  构成因素  理论基础  技术原则
修稿时间:2001年1月15日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