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韭山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引用本文:徐开达,戴乾,卢衎尔,隋宥珍,贺舟挺,丰美萍,张洪亮.韭山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6).
作者姓名:徐开达  戴乾  卢衎尔  隋宥珍  贺舟挺  丰美萍  张洪亮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31602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舟山316021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
摘    要:目的]探明韭山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根据韭山列岛的地理位置,设置3个调查站位,于2016年8月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共鉴定潮间带生物78种,优势种有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日本菊花螺(Siphonaria japoni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等;潮间带生物量密度平均为2 544.0 g/m2,个体密度平均为21 623.9个/m2;从3个站位的生物种类数分布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生物量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青山、积谷山和南韭山,个体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结论]该研究为今后保护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潮间带  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资源密度  韭山列岛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