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株野生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驯化和栽培模式研究
引用本文:陆珠,纪淑娟,任梓铭,王月,谢孟乐,杨阳,于延申,张桐.2株野生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驯化和栽培模式研究[J].中国食用菌,2023(4):28-33+40.
作者姓名:陆珠  纪淑娟  任梓铭  王月  谢孟乐  杨阳  于延申  张桐
作者单位:1.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3.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4.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22QN365);;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1630042022003,1630042022020);
摘    要:猴头菇野生资源丰富,可作为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来源。以采集到的2株野生猴头菇为材料,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鉴定,并开展生物学特性分析、驯化出菇试验和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株野生菌株均为猴头菇,蔗糖、酵母粉、KH2PO4 0.15%+MgSO2 0.1%分别为2个菌株通用的最适碳源、氮源和元素,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0~25℃。2株野生猴头菇均可驯化出菇,与栽培菌株相比,2个野生菌株的子实体较大,菇形好,肉质紧密,产量高。其中野生驯化菌株A的平均生物学效率高达110.43%。2个野生菌株的最优栽培模式均为棚内立体床架摆放式栽培。本试验结果可为猴头菇野生菌株的驯化栽培提供参考,同时为今后猴头菇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关 键 词:猴头菇  生物学特性  驯化  栽培模式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