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退耕年限干旱绿洲植被群落及灰棕漠土特性变化
引用本文:王理德,田 青,郭春秀,?,吴 昊,宋达成,何芳兰,何洪盛.不同退耕年限干旱绿洲植被群落及灰棕漠土特性变化[J].土壤学报,2021,58(6).
作者姓名:王理德  田 青  郭春秀  ?  吴 昊  宋达成  何芳兰  何洪盛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治沙研究所,甘肃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甘肃治沙研究所,甘肃治沙研究所,甘肃治沙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60709)、甘肃省民生专项(20CK4FH018)、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18JR3RA019)
摘    要:为了探讨不同退耕年限对植被恢复及土壤特性的影响,选择民勤绿洲不同年代退耕地(1,2, 4,8,13,20,30,40年)和耕地(对照CK)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替代法,测定并系统分析其植被组成、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40年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地(包括一个CK)的所有样方中共出现43种植物,植被群落由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演替为单一的灌木,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与递进性。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先降再升后降的趋势,总体呈倒“N”字型变化。土壤容重总体表现为逐渐减小;土壤粒径变化规律不明显,各样地细砂粒占比最大,黏粒最少;土壤全氮、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速效磷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是变化幅度较大;细菌与放线菌数量不同程度的减少,细菌是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最大数量达到611.46×105 cfu.g-1;土壤酶活性随退耕年限延长呈波动式下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总体表现为逐渐减小,表聚现象明显;通过退耕地聚类谱系图可以推断出退耕第4年是民勤绿洲退耕地恢复治理的关键时期。

关 键 词:植被恢复  理化特性  微生物特性  退耕地  民勤绿洲
收稿时间:2020/3/16 0:00:00
修稿时间:2020/11/22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