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耕作方式及沉浆时间对机插晚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引用本文:黄宏辉,彭胜,廖春花,梅昌伏,肖小平,李超,唐海明,潘孝晨.耕作方式及沉浆时间对机插晚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9(7).
作者姓名:黄宏辉  彭胜  廖春花  梅昌伏  肖小平  李超  唐海明  潘孝晨
作者单位:南县三仙湖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湖南 南县,413202;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 长沙,410125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摘    要:洞庭湖平原区是湖南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针对该区域水稻机插农机农艺融合低的关键问题,设置了轻型旋耕机+耕作后沉实1 d机插晚稻(T1-S1)、轻型旋耕机+耕作后沉实2 d机插晚稻(T1-S2)、重型旋耕机+耕作后沉实1 d机插晚稻(T2-S1)和重型旋耕机+耕作后沉实2 d机插晚稻(T2-S2)4个处理,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与沉浆时间对机插晚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浆是减少漏兜及促进机插晚稻返青发苗的重要农艺措施,沉浆2 d的平均漏兜率较沉浆1 d降低45.7%,返青期缩短2 d,而不同旋耕机型间无显著差异。耕作方式与沉浆互作对机插晚稻的前期及后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达显著(P0.05)差异,T2-S2对机插晚稻后期干物质积累的贡献最大,较T1-S1、T1-S2、T2-S1分别增加22.6%、9.1%和21.9%。同时,T2-S2的叶面积,净光合速率,作物生长率及生育后期的净同化率均最大,达显著水平。因此,洞庭湖平原区的旋耕机型与沉浆时间的最佳组合为T2-S2。

关 键 词:耕作方式  沉浆  机插秧  生物学特性  净光合速率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